Page 3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6期
P. 37

型,可以充分考虑城市海绵、小排水、大排水之间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
               河道流量、河道水位、地面淹没情况,整体评估工程布局的洪涝防御效果,科学指导工程布局优化。
               5.2  模型构建

                  (1)基础数据概况。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包括现状管网数据、1 m 精度 DEM 数据,基于 2020 年遥感
               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断面采用实测资料及最新整治设计断面,其余支
               流通过 DEM 和遥感数据提取河底高程和河宽,并结合平均水深对河底高程进行修正,水库起调水位
               按汛限水位考虑。
                  (2)耦合模型构建。一维河道模型范围上至干流上游的水库,下至河口。下游采用水位边界,河

                                                                                                 2
               道沿程与管网模型耦合;二维模型模拟地面的漫流和内涝积水过程,模型范围共 56.7 km ,划分 20
               万个三角形网格,最小网格面积 100 m ;管网模型模拟研究区域的管网汇流过程,利用 DEM 划分子
                                                  2
               汇水区,根据土地利用资料确定每个子集水区的不透水率,模型范围包括干流水库以下共 49.7 km 的
                                                                                                        2
               区域,4223 个子汇水区、4581 个管井、4397 条管道。三个模型分别构建完成后进行耦合,一维河网
               模型与管网模型排水口之间共构建 202 个耦合连接,二维模型与管网模型之间共构建 4195 个耦合连
               接,一、二维模型之间共构建 11 个耦合链接。耦合模型如图 4 所示。

















                                                                                  图例
                                          图例                                         井点/管网、二维模型耦合连接点
                                             井点                                      排水口/管网、一维模型耦合连接点
                                             管道                                      河道/一二维模型耦合连接点
                                             子汇水区                                    管道
                                             河道                                      典型片区的子汇水区
                                             二维模型范围
                                                      图 4  耦合模型示意
               5.3  模型验证      基于河道设计水面线成果对一维
               模型糙率进行初始率定,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对二
               维模型糙率进行赋值。结合“5.22”暴雨洪涝淹没
               调查成果及广州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一雨一报表
               数据,进一步对耦合模型进行参数率定验证,其
               中 , 河 道 糙 率 为 0.02 ~ 0.035, 城 区 地 表 糙 率 为
               0.035 ~ 0.07。根据实测降雨资料,“5.22”暴雨历
               时约 10 h,最大 1 h 降雨约 3 年一遇,最大 6 h 降
               雨约 20 年一遇。洪涝淹没水深分布计算结果见图
               5。由计算结果可知,本次淹没总面积约为 0.12
                 2
               km ,淹没范围与实际水淹点位置基本一致。16
               处验证点(位置分布见图 5)的洪涝淹没最大水深
                                                                                             图例
                                                                                               积水点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见图 6,由结果可知,计算                                                          水系
                                                                                            最大淹没水深/m
               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误差范围在±0.2 m 以内,                                                       0.15~0.50
                                                                                               0.50~1.00
                                                                                               1.00~1.50
               表明模型精度较高,可有效模拟城市暴雨洪涝淹                                                           1.50~2.00
                                                                      图 5 “5.22”暴雨洪涝淹没水深计算结果
                                                                                               — 665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