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6期
P. 38
图 6 16 处水淹点最大水深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对比
没。
5.4 不同设计雨型的洪涝模拟结果对比 市政设计雨型历时一般为 1 ~ 3 h,采用 10 min 间隔的降雨
过程表示;水利设计雨型历时一般为 24 h,采用 1 h 间隔的降雨过程表示,见图 7。由图 7 可知,水利
设计雨型的最大 10 min 降雨量较小,但从 1 h、3 h 降雨量来看,水利设计雨型较大。
图 7 A 流域市政、水利 100 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
采用“城市海绵-小排水-大排水”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分别输入市政、水利设计雨型,计算 100
年一遇暴雨条件下流域洪涝受淹情况,见图 8。采用市政设计雨型条件下,管道出口基本不受河道水
2
位顶托,流域共有积水深度大于 0.15 m 的积水点 17 个,积水区域面积约为 0.48 km ;水深大于 0.5 m
的积水区域面积约为 0.23 km ;采用水利设计雨型条件下,管道受河道水位顶托甚至发生倒灌,且局
2
部河道发生漫溢,共有水深大于 0.15 m 的水淹点 23 个,淹没面积约为 1.05 km ;水深大于 0.5 m 的淹
2
没面积约为 0.39 km 。由结果对比可知,100 年一遇暴雨条件下,与市政设计雨型相比,水利设计雨
2
型的淹没范围较大。主要原因包括:①市政设计雨型历时小于 A 流域汇流历时(3 ~ 6 h ),雨峰发生
时,雨水尚未完全汇入河道,河道水位较低、管道基本不受河道水位顶托,故管道溢流主要受自身
排水能力影响;②市政设计雨型历时短,100 年设计雨型仅最大 10 min 降雨超过 5 年一遇暴雨峰值,
超标时段短、总量小,大部分溢流管道尚未造成地面明显积水时已开始退水,故积水范围较小;③
水利设计雨型历时长、总量大,雨峰发生时河道水位较高,虽然雨峰小于市政 5 年一遇最大 10 min 降
雨,但受河道水位顶托甚至倒灌影响,管道溢流造成的积水范围较大。
本文提出的统一设计雨型,既考虑了市政的降雨峰值,又兼顾了水利的降雨时长及雨量,相应
的水淹范围是水利、市政设计雨型条件下的外包络范围,可为流域洪涝共治提供科学、合理的边界
条件。
— 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