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枢纽泄洪深孔的泥沙磨损问题探析

孙双科,周 胜,时启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

摘 要:本研究利用黄河刘家峡泄水道遭受泥沙磨损的运行资料,通过类比分析,对三峡泄洪深孔泥沙磨损程度进行了初步的定量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三峡深孔;泥沙磨损;运行历时;含沙量;抗磨材料

收稿日期:2000-07-26
作者简介:孙双科(1966-),男,河南南阳人,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论证阶段就曾引起广泛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多家科研单位采用泥沙模型试验与数学模型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然而,这些研究主要致力于解决库区及引航道内外的泥沙冲淤问题,对于泄水建筑物尤其是泄洪深孔的泥沙磨损问题涉及很少。含沙水流对泄水建筑物的磨损破坏一直是水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内多座水电站的运行经验,泄水建筑物包括电站机组遭受泥沙磨蚀破坏的实例不在少数,有的还十分严重[2,3]。如黄河干流上的刘家峡、八盘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其泄水建筑物都因长期遭受悬移质泥沙磨损而破坏;而长江流域的葛洲坝、龚嘴、映秀湾等工程也一直存在推移质泥沙磨损问题。

  深孔是三峡水利枢纽中最重要的泄水建筑物,23个泄洪深孔担负着枢纽大部分泄洪任务,运用频繁,其工作水头为45m~90m,过流流速高,加之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方式运行,随着运行年限增长,深孔过流的泥沙含量将逐年增加,泥沙对深孔的磨损问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由于三峡泄洪深孔采用跌坎掺气体型布置以减免空蚀破坏,含沙水流的冲蚀与磨损问题将更为突出,尤其在底板射流冲击区可能遭受的磨损要更大一些,这一问题虽然早已引起设计与科研方面的关注,但鉴于影响因素众多、问题比较复杂,目前对该问题的认识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迫切需要进行必要的定量预测研究。

1 泥沙磨损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估算方法

1.1 泥沙磨损机理分析 泥沙在水流中有悬移质与推移质两种存在形式,其对泄水建筑物的磨损机理也不尽相同[3]。悬移质泥沙以悬浮状态随水流运动,由于颗粒细小,在高速水流中往往会得到充分掺混而与水流保持相近的运动速度,因此,悬移质泥沙对过流建筑物的磨损一般比较均匀,磨损部位往往是整个过流边界。从泥沙磨损的形成过程看,含悬移质泥沙的高速水流常常先剥离混凝土表面的砂浆层,然后淘刷细骨料,待细骨料被水流冲走,粗骨料裸露而形成凹凸不平的磨蚀坑时,在过流表面会形成各种类型的漩涡运动,使磨损作用加剧。而磨蚀坑的加深又进一步恶化水流条件,加速磨损破坏进程。可见,悬移质的磨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实际上也包含了因水流条件恶化引起的空蚀破坏。推移质泥沙对泄水建筑物的磨损破坏除具有与悬移质类似的磨损作用外,还有颗粒以不同的轨迹或角度碰撞、冲击或磨削过流面,其磨损破坏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流速、流态、推移质数量、粒径、硬度、运动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与过流时间、建筑物体型、材料的抗冲耐磨性能有关。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推移质对泄水建筑物的磨损破坏往往以底边界为甚。

1.2 泥沙磨损的定量估算方法 由于推移质泥沙对泄水建筑物的磨损资料很少,远未达到可进行定量分析的程度,加之在三峡深孔设计所依据的宜昌水文站实测泥沙资料中,推移质含量远远少于悬移质,仅在后者的2%以下。因此,作为初步研究,本文仅对三峡深孔的悬移质泥沙磨损进行定量预测。

  悬移质泥沙对泄洪建筑物边壁的磨蚀作用取决于水力因素与泥沙因素。前者包括水流流速、过流历时、水流掺气、流态等;后者包括泥沙含量、颗粒级配、形状、矿物质含量及硬度、以及泄水建筑物边壁材料的抗磨性能等。

  一般认为,悬移质泥沙磨损深度与下列因子呈比例关系:

δ∝KSmVnDαTβRp

(1)

式中:δ为泥沙磨蚀深度(mm);S为含沙量(kg/m3);V为过流流速(m/s);D为泥沙粒径(mm);T为过流历时(h);R为混凝土强度;K为系数,反映泥沙颗粒特性包括级配、形状、比重、硬矿物含量及硬度等的影响。泥沙颗粒形状越尖利,磨蚀越重。研究表明[2],尖角形、棱角形、圆状形沙粒的磨蚀能力之比约3∶2∶1.另外,泥沙中硬矿物成分越多,硬度越大,对过水边壁的磨损也越严重。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3,4],式(1)中各参数的大小为:m=0.7~1.0,n=2.7~3.2,p=-1.105,α=β=1.0.可见,在影响泥沙磨损深度的众多因素中,以过流流速的影响最为显著,大约为3次方关系;而在相同的材料强度条件下,泥沙磨蚀强度与含沙量、颗粒粒径及过流历时成线形关系。

  在式(1)中,取m=1.0,n=3.0,p=-1.105,α=β=1.0[3],则可写出泥沙磨损深度的定量关系式为:

δ=KSV3DTR-1.105

(2)

  一般而言,泄水建筑物在易遭泥沙磨损的泄流表面均采用抗冲耐磨材料,不同的抗冲耐磨材料,其R值也不同。若将R值的影响计入综合系数中,则式(2)可进一步简写为:

δ=CSV3DT

(3)

上式中C为综合系数,反映泥沙颗粒特性与过流面的抗磨性能的综合影响。可见,要定量估算三峡深孔泥沙磨损深度必须知道式(3)中的各物理量。

2 三峡泄洪深孔年平均运行时间估算

  泄洪深孔是三峡水利枢纽最重要的泄水建筑物,孔数多,孔口尺寸大,泄量大,设计拟定主要由深孔宣泄千年以下洪水,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表孔才参与泄洪,所以深孔运用十分繁频。另一方面为解决库区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库的运行采用“蓄清排浑”方式,汛期库水位降低至145m(初期发电水位为135m),利用深孔泄洪排沙。

图1 三峡工程中水年水库调度示意

  三峡深孔的年平均运行历时可由下述方法估算:首先根据年发电量估算通过电站机组的年耗水量,然后假定余水皆由深孔宣泄,估算通过深孔的年过流量,进而计算出深孔的年平均运行历时。

  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中水年调度方式见图1[5],可见三峡水库的年平均库水位约为160m,在该水位下电站机组的单机流量为925m3/s[6]根据三峡水电站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kW及年发电量为846.8亿kWh,可计算出电站机组的年过水量为4028亿m3.考虑到三峡水电站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500亿m3,若不计表孔、排漂孔、冲沙孔及船闸用水量,则通过23个深孔的年径流量为472亿m3

  在上游水位145.0m工况下,深孔的单孔泄量为1647m3/s,由此可粗略估算出三峡泄洪深孔各孔的年平均运用历时为346h.

3 三峡工程泥沙及深孔运行期输沙能力

  三峡水库入库径流量及沙量主要来自金沙江,宜昌站年平均径流量4500亿m3,输沙量5.3亿t,平均含沙量1.20kg/m3.径流量与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平衡:径流量,汛期6月~9月占63.4%,10月占11.3%,其余月份占25.3%;输沙量,汛期6月~9月占88.9%,10月占6.2%;其余月份占4.9%.三峡水库的来沙以悬移质为主,推移质输沙量约在悬移质的2%以下。以寸滩站为例,悬移质年输沙量为46500万t,卵石推移质年输沙量仅为28.2万t;同样在宜昌站,悬移质年输沙量为53000万t,而卵石推移质年输沙量为75.7万t,沙质推移质年输沙量为863.0万t.

  实测资料表明,宜昌站与寸滩站的悬移质大部分为细颗粒,宜昌站的中值粒径d50=0.034mm,寸滩站的中值粒径d50=0.036mm;宜昌站的年输沙量中,粒径大于0.1mm的沙粒占总量的11.2%,在寸滩站粒径大于0.1mm的沙粒占总量的14.1%[7]

  三峡水库全长600km,平均宽1.1km,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由于长江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为减少库区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运行采用‘蓄清排浑’方式,汛期库水位降低至145m,利用泄洪坝段深孔充分泄洪排沙。

  1/50比尺坝区泥沙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8](以枢纽总下泄流量55900m3/s为例),枢纽运行30年,深孔过流的含沙量为1.62kg/m3,泥沙中值粒径为0.0131mm;枢纽运行50年,深孔过流的含沙量为3.02kg/m3,泥沙中值粒径为0.0227mm;枢纽运行至1989年,由于沙卵石推移质仍未运行到坝区河段,过坝泥沙仍为悬移质,深孔过流的含沙量为5.12kg/m3,泥沙中值粒径为0.034mm.深孔过流的含沙量与泥沙中值粒径有随运行年限增大的趋势。在枢纽运行更长时间后,推移质开始通过深孔。

4 三峡深孔悬移质泥沙磨损程度的定量估算

  鉴于泥沙磨蚀问题的复杂性,要定量地确定三峡深孔的泥沙磨损深度有很大困难,特别是式(3)中的综合系数C难以确定。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利用与三峡工程类似的其它工程的原型观测资料,再考虑具体影响因素的不同,对三峡工程进行类比分析。

4.1 刘家峡水电站泄水道的泥沙磨损问题及其定量分析 刘家峡水电站泄水道设于主坝左端,承担泄洪、排沙、排污和向下游供水任务。进口设有两孔3m×8m平板门,压力短管后接明渠及弯道,平面宽8m,全长239m,出口最大流速达38.6m/s.该工程自1968年10月至1989年底,共运行39782h,泄水总量835.05亿m3,累计排沙量10595万t,表1列出了泄水道的运行情况统计资料[9],表中同时给出了通过泄水道泥沙的中值粒径。根据泄水量、泄水历时及排沙量计算了1#、2#泄水道过流的平均流速V1、V2与含沙率S,也列在表中。

  该泄水道在1980年以前每隔两年检修一次,从1982年开始,每年检修一次,历次检修均在汛前进行,大多采用环氧砂浆与干硬砂浆进行修补。多年检查结果表明,泄水道磨蚀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1981、1984、1985、1988年进行低水位拉沙运行时,过流泥沙颗粒较粗,含沙量高,更加剧了泥沙磨损破坏。如1985年汛后检查发现,底板呈沟槽麻面或护层骨料外露,其面积约占底板面积的95%;导墙与底板空蚀严重,个别蜕位钢筋外露达30cm,空蚀连续破坏区达80m2,深度达10cm~15cm.可见,泥沙磨损直接导致了空蚀破坏。

  根据泄水道过流面历年检查记载的磨损厚度δ与对应的过流历时T、水流流速V、含沙量S以及泥沙中值粒径D50,综合列于表2,并由式(3)估算出刘家峡泄水道的综合系数C。应当指出的是,表2中采用的磨损厚度δ代表的是大面积破坏区域的平均磨损深度,而最深磨蚀深度系由空蚀作用引起,不宜采用。计算结果表明,对刘家峡泄水道而言,综合系数约为3×10-6~9×10-6

表1 刘家峡水电站泄水道运行情况统计


运行时间/h 泄水量/亿m3
年份
排沙量 D50 S V1 V2
1# 2# 1# 2# 合计 /万t /mm /(kg/m3) /(m/s) /(m/s)

1969 3619 3666.7 60.95 64.46 125.41 / / 19.5 20.3
1970 2104.1 2089.7 43.29 43.17 86.46 / / 23.8 23.9
1971 1080.9 2443.3 21.12 44.27 65.39 / / 22.6 21.0
1972 1872.7 1692 44.23 39.14 83.37 / / 27.3 26.8
1973 1005 1805.4 20.19 37.26 57.45 0.018 23.3 23.9
1974 414.2 650.3 7.9 13.09 20.99 125 / 0.060 22.1 23.3
1975 390.3 1776.5 9.21 41.32 50.53 221 0.024 0.44 27.3 26.9
1976 1262.7 2823 28.44 64.13 92.57 1230 0.03 1.33 26.1 26.3
1977 0 412.3 0 9.09 9.09 960 0.018 10.56 25.5
1978 10 256.6 0.22 6.51 6.73 628 0.03 9.33 25.5 29.4
1979 10 987.5 0.23 23.1 23.33 924 0.024 3.96 26.6 27.1
1980 12.6 450.6 0.28 9.88 10.16 / / 25.7 25.4
1981 462.1 1355.1 11.2 29.8 41 755 0.014 1.84 28.1 25.5
1982 1.3 1307.3 0.04 28.63 28.67 173 0.015 0.60 35.6 25.3
1983 690.2 1089 16.41 25.81 42.22 294 0.009 0.70 27.5 27.4
1984 704.3 1085.2 14.66 22.2 36.86 1018 0.024 2.76 24.1 23.7
1985 39.6 945.4 0.69 21.95 22.64 815 0.069 3.60 20.2 26.9
1986 0 187 0 4.99 4.99 1370 0.023 27.45 30.9
1987 3.3 7.1 0.072 0.158 0.23 3.96 0.022 1.72 25.3 25.8
1988 44 174.5 0.92 3.44 4.36 1082 0.043 24.82 24.2 22.8
1989 167.3 693 4.4 18.2 22.6 966.3 0.021 4.41 30.4 30.4
合计 13884.6 25897.5 284.452 550.59 835.05 10595.3

注:符号“/”表示资料缺测

表2 刘家峡2#泄水道泥沙磨损综合系数计算


年代 T/h S/(kg/m3) D50/mm V/(m/s) δ/mm C(×10-6)

1975-1976 4599.6 0.88 0.027 26.6 10 4.86
1977-1978 668.9 9.95 0.024 27.4 10 3.03
1979 987.5 3.96 0.024 27.1 15 8.03
1984 1085.2 2.76 0.024 23.7 8 8.36
1985 945.4 3.60 0.069 26.9 20 4.38
1986 187.0 27.45 0.023 30.9 10 2.87
1988 174.5 24.82 0.021 22.8 10 9.28

4.2 三峡水电站泥沙磨损综合系数的确定 长江泥沙中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为0.036mm,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硬度主要为摩氏硬度6、7级,悬移质中对建筑物有磨损作用的硬度高于摩氏5级的泥沙颗粒占75%~90%,且粒径越细含量越高。颗粒形态以棱角状居多[10,11]

  黄河的泥沙含量居世界各大河流之首。据三门峡站1970年~1981年统计,中值粒径为0.037mm.泥沙中矿物含量石英和长石合计占96%,硬度为6~7,基本颗粒形状为多角形和尖角形,比较尖利,对水工建筑物的磨蚀能力较强。刘家峡水利枢纽上游来沙主要源于洮河,其悬移质中值粒径为0.025mm,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31kg/mm3,根据洮河沟门村水文站的资料,泥沙中石英和长石矿物含量、硬度及颗粒形状等与三门峡站相近。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长江悬移质泥沙与黄河悬移质泥沙在颗粒形状、中值粒径、硬矿物含量及硬度等方面均表现出比较接近的特征。在暂无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将黄河刘家峡泥沙磨损的综合系数近似地应用于三峡工程,取其平均值C=6.0×10-6,对泄洪深孔的泥沙磨损进行定量估算。

4.3 三峡泄洪深孔泥沙磨损定量估算 对三峡工程而言,由于其运行方式为“蓄清排浑”,在排沙时深孔的过流流速可按上游水位145.0m计算,其值为27.5m/s.而通过深孔水流的含沙量、泥沙中值粒径则与运行年代有关,可参照前文的论述。这样,若按式(3)计算,磨损厚度与枢纽运行年代有关,具体计算见表3,计算中,T=346h,C=6×10-6。计算结果表明,在枢纽运行30年、50年、89年后的年均磨损厚度分别为1.0mm、3.2mm、8.0mm.

表3 三峡泄洪深孔泥沙磨损深度的定量估算


运行年限 含沙量/(kg/m3) 过流速度/(m/s) 中值粒径/mm 年磨损量/mm

第30年 1.62 27.5 0.0131 1.0
第50年 3.02 27.5 0.0227 3.2
第89年 5.12 27.5 0.034 8.0

  上述结果表明,三峡水电站在永久运行期,悬移质泥沙对深孔的磨蚀是逐年加重的。在初期运行的30年,年均磨损深度较小,不至于对泄洪深孔的安全构成威胁;但从第50年开始,年均磨损深度增加较多;另一方面,考虑到三峡深孔运行比较频繁,运行总历时长,因而泥沙磨蚀问题会比较严重,如上表中的计算按运行总历时10年计,那么表中相应的磨损厚度将分别增加到10mm、32mm、80mm,可见三峡深孔的泥沙磨损问题不容忽视。

  以上分析仅涉及悬移质部分,若考虑推移质的磨蚀作用,深孔的磨蚀程度将更为严重。这方面,葛洲坝二江泄水闸遭受的推移质泥沙磨损破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1,12]。二江泄水闸是葛洲坝工程宣泄洪水的主要通道,在设计和校核洪水时,它分别承担洪水总量的62.8%和76.4%.由于坝区输沙量的90%集中在汛期,它又是排泄泥沙的主要通道,大量推移质泥沙随洪水经过二江泄水闸下泄,加之水流流速较高,对二江泄水闸的泄流表面及护坦造成了磨损破坏,自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每年都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检修。

  从水力学角度看,由于三峡深孔已确定采用突跌掺气布置方案,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剧泥沙磨损破坏:其一,由于三峡上游水位变幅较大,不同的上游水位其射流冲击区范围也不同,这样会导致泥沙对深孔的不均匀磨损,从而增加了空蚀破坏的可能性;其二,水舌以一定的俯角冲击底板,较之于平底型的泄水道,泥沙磨损作用将更加严重;其三,掺气跌坎自身遭泥沙磨损后水流流态有较大变化,会进一步加剧泥沙磨损。

  上述分析表明,三峡深孔泥沙磨蚀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设计、施工与运行部门的高度重视。

5 对策研究

  针对三峡泄洪深孔泥沙磨损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加紧三峡水库上游梯级电站开发,减轻三峡库区泥沙来源。三峡上游在2030年前已建、在建和可能建设的大型水库有:乌江的乌江渡(已建)、东风(已建)、洪家渡、彭水、构皮滩;嘉陵江的碧口(已建)、宝珠寺(已建)、亭子口、合川;岷江的紫坪铺(在建)、瀑布沟、龚嘴(已建);金沙江的二滩(已建)、向家坝、溪落渡。这十五座水库总库容约577亿m3,相当于三峡水库总库容的1.4倍,有效库容303亿m3.计算表明[13],上列水库在一定年限内将减少三峡水库特别是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淤积,长寿以上河段减少40%~80%,三峡水库达到淤积平衡的年限较最近估算再推迟约40年~60年。

  (2)采用抗冲耐磨材料。刘家峡与三门峡等工程的实践经验表明,过流面采用抗磨材料可大大提高泄水建筑物的抗磨能力。三峡泄洪深孔同样也必须使用高性能的抗磨材料,降低综合系数C值,减少磨损深度。在选择抗冲耐磨材料时,除强调材料的抗磨性能外,还应认识到无论采取何种材料都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在未来永久运行期内进行泥沙磨蚀的修复处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与其它耐磨材料时,必须考虑修复工作的难度,尽量采用便于修补的材料。

  (3)保证施工质量。

  (4)优化运行调度,使23个深孔尽量做到均匀开启,避免个别孔口频繁开启导致严重的磨损破坏。

  (5)在永久运行期应加强检修维护工作,及时对破坏部位进行修补。

  (6)进一步加强抗冲耐磨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工作。

6 结语

  (1)三峡泄洪深孔运行频繁,23个深孔单孔年平均运行历时约为346h,加之过流流速高,流含沙量大,易遭受泥沙磨损破坏。

  (2)三峡泄洪深孔可能遭受的泥沙磨损问题较为突出。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三峡深孔的泥沙磨蚀有随运行年限增长而逐年加重的趋势,在枢纽运行30年、50年、89年后由悬移质造成的年均磨损厚度分别为1.0mm、3.2mm、8.0mm,局部磨损深度会更大一些。若计及推移质的作用以及突跌体型的特殊性,磨损厚度还会更大。

  (3)鉴于泄洪深孔在三峡水利枢纽中的重要地位,其泥沙磨损问题应引起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文中提出的防治对策及建议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潘庆燊。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M]。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丛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

[2] 能源部电力公司混凝土建筑物病害修补和处理情报网。第三届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丰满发电厂,1992年。

[3] 水利水电泄水工程与高速水流信息网,东北勘测设计院科学研究院泄水建筑物的破坏与防治[M]。成都: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魏永晖。三门峡枢纽底孔的磨蚀破坏和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1992,(4)4.

[5] 林秉南。工程泥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

[6]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表孔和深孔体型优化专题报告[R]。1996年7月。

[7] 梁栖蓉,黄煜龄。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预估[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4,(3).

[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枢纽布置及建筑物优化与深化专题研究报告[R]。“八五”攻关项目,编号:85-16-03-01,1995年11月。

[9] 刘家峡水电厂。刘家峡水电站泄水道空蚀、磨损破坏与修补[C]。第三届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丰满发电厂,1992,6.

[10] 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葛洲坝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R],1984,9.

[11]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闸、坝与电站建筑物[M]。葛洲坝工程丛书之五。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5月。

[12] 侯全光。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泄水闸混凝土冲磨破坏的规律[J]。水利水电技术,1986(9).

[13] 潘庆燊,胡向阳。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的进展[J]。水利水电快报,1997,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