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2022年第53卷第6期
P. 103
u/v in =4.8 进流工况
扩散段2 扩散段1 调整段 防涡梁段
(a)中孔
u/v in =4.8 进流工况
扩散段2 扩散段1 调整段 防涡梁段
(b)边孔
图13 典型断面时均流速分布
板距离 y与孔口高度 H的比值,横坐标为流速值与孔口平均流速比值。从图中可以看出,淹没度的变
化对时均流速分布基本无影响;中、边孔流速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边孔流速略大于中孔流速。
图 15同时对比了死水位工况下 PIV 与 ADV 的实测结果,中孔及边孔 PIV 与 ADV 的量测结果基本
相同。
1.0 1.0 1.0 1.0
死水位 死水位 ADV-试验 ADV-试验
正常蓄水位 正常蓄水位 PIV-试验 PIV-试验
0.8 0.8 0.8 0.8
0.6 0.6 0.6 0.6
y/H y/H y/H
0.4 0.4 0.4 y/H 0.4
0.2 0.2
0.2 0.2 边孔
中孔 边孔 中孔
0.0 0.0
0.0 0.0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u/v in
u/v in
u/v in u/v in
图14 不同淹没度下拦污栅断面时均流速分布 图15 拦污栅断面时均流速分布
(2)脉动流速分析。利用ADV专门记录了断面各测点流速历时,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拦污栅
断面 8个典型测点,其中测点 1—4位于中孔拦污栅断面,测点 5—8位于边孔拦污栅断面。图 16为死
水位条件下,典型测点的流速历时过程。可以看出中孔、边孔流速脉动值较小,与脉动值较小且围
绕时均值上下波动的基本规律相符。例如,中孔测点3,最大脉动流速为0.48 v ,时均流速为1.04 v ,最
in
in
大脉动流速与时均流速的比值为0.46(0.48 v /1.04 v ),即最大脉动流速是时均流速的0.46倍,这里v
in in in
为孔口平均流速。
图 17 对比了不同淹没度下拦污栅断面各测点紊动强度的变化。从图中可看出,淹没度的变化对
紊动强度基本无影响;中孔、边孔脉动幅度均较小,边孔紊动强度略大于中孔,中孔、边孔各测点
脉动流速值均小于时均值。其中死水位条件下,中孔测点平均紊动强度 0.10,边孔测点平均紊动强
度为0.11。因此,中、边孔测点紊动强度略高于一般明渠水流0.5倍水深位置处的紊动强度。
4.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出流工况水流条件较进流工况更为复杂。进流工况,水流呈现收缩态,
水流流速逐渐增大,拦污栅断面水流紊动强度较小,符合脉动值较小且绕时均值上下波动的一般规
律。出流工况,水流呈现扩散态,水流流速逐渐减小,拦污栅断面水流紊动强度高,脉动流速很大,
有别于对脉动流速的一般认知规律。对于出流工况,即水流自输水隧洞进入进出水口,依次经过扩
散段、调整段、防涡梁段,进出水口体型在平面和竖向上均有扩散,属三维扩散结构。水流沿程逐
—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