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2
刊前寄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规模空前,人口城镇化率从 2000 年的 36% 上升到 2020 年
的 64%,城镇人口净增 4.43 亿,相当于欧盟 27 国人口的总和。高速城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转
型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压力。加之全球气温持续攀升,极端天
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发,2006 年以
来每年受淹城市多达 100 ~ 250 余座,大多为局地暴雨内涝,其中北京“7·21”、郑州“7·20”
等超记录暴雨袭击特大城市所引发的严重洪涝灾情,更是一而再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正处于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水安全保障任务更为艰巨。随着建成区
面积的成倍扩张及众多城市群的形成,许多城市外江变成了城区内河,不透水面积增加,雨
洪调蓄场所锐减,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增强,暴雨时空分布与产汇流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特大暴雨中,城市因洪致涝、因涝成洪,顺街行洪、洪涝交织的现象更为突出。城市正常
运转高度依赖于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等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建设阶段不同,缺乏
以防洪排涝为基底的统一规划与设计,且防洪排涝标准往往偏低,一旦暴雨洪涝规模超出设
防标准,就会面临人员伤亡和损失激增、城市功能瘫痪的巨大风险。
随着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号角吹响,国家为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
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202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
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城市要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
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要求相匹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两批 45
座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相继启动。202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与改革
委员会、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排查城市
防洪排涝设施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城市防洪和排涝统筹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迥异,城市地理形态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城市洪涝的影响是
多方位、全局性的,尤须从基本国情出发、以流域为单元做好综合治水的统筹规划,大力开
展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与跨学科的城市洪涝防治科学研究,因地制宜探寻生态环境友好、人与
自然和谐的城市洪涝防治模式,促进洪水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有机结合,构建能够化解巨
灾风险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绸缪桑土,备豫不虞。值此郑州“7·20”特大暴雨水灾发生一周年之际,《水利学报》
在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协助下,组织刊发了“城市洪涝防治与水安全保障专辑”,
收录的 12 篇论文从理论到实践的不同层次,历史到现实的不同视角,规划、建设到风险管控
的不同阶段,监测、调度到模拟仿真的不同技术,报告了城市洪涝防治与水安全保障领域的
新认识、新成果,以期助力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及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的学术研究与技术
研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水利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
2022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