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5

水  利  学  报

                2022年 7月                            SHUILI  XUEBAO                          第 53卷 第 7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2)07 - 0757 - 13

                          变化环境下洪涝风险演变特征与城市韧性提升策略


                                      程晓陶,刘昌军,李昌志,俞 茜,李 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洪涝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在增大,同时洪涝威胁对
                象、致灾机理、成灾模式、损失构成与风险特性均在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基于郑州 “7.20” 特大暴雨水灾的实地
                调研与典型案例的剖析,阐述当代社会洪涝风险连锁性、突变性、传递性的演变机理与趋向,结合国际社会与水
                共存、韧性提升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变化环境下与新时代基本国情相适宜的洪涝灾害防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应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需以流域为单元做好综合治水的统筹规划;韧性城市只有建成不怕淹
                的城市,才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条件下,完善与健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与
                应急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不仅在于保障安全,而且要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变化环境;极端暴雨;洪涝风险;灾害管理;韧性城市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20351
                中图分类号:TV213.4

              1 引言


                  2021年 7月中下旬,“烟花” “查帕卡” 双台风近海共舞,在异常偏北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的挤迫下,形成强劲稳定水汽西送通道,又遭受太行山、伏牛山的抬升效应和偏北偏强大陆高压的迎
              头拦挡,7月 17—23日河南、河北两省普降特大暴雨,雨量超过 400、250和 100mm 的范围分别达
                                        2
              18300、46300和 96200km ,河南北部郑州、新乡、鹤壁和安阳共有 2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雨量突
              破建站以来最高纪录          [1 - 3] 。其中,郑州站最大小时降雨量 201.9mm,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纪录极
              值;日降雨量 624.1mm,为建站以来最大日降雨量的 3.4倍,接近该站年均降雨量 640.8mm。极端暴
              雨导致严重山洪、滑坡、河流泛滥决堤、城区洪涝交织,全省因灾死亡 398人,直接经济损失 1200.6
              亿元。因郑州伤亡集中于 7月 20日,以下简称 “7.20” 水灾,对河南省则称为 “21.7” 水灾。国务院
                                                [1]
              灾害调查组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指出 “这次灾害虽为极端天气引发,但也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和不足”。灾后多地在反思,若此极端暴雨落到自己头上,如何才能有效应对                                     [4 - 6] 。痛定思痛,未雨绸
              缪,认清变化环境下洪涝风险特征与演变趋向,将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韧性提升的洪涝防治策略。
                  洪水是世界上危害最重的自然灾害。2000—2019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人口,前三位为洪水(16.5
              亿,41%)、干旱(14.3亿,35%)和风暴(7.27亿,18%),剩下地震及其他(高温、火山、滑坡、野火
              等)各占 3%    [7] 。随着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预报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以及房屋建筑、食品供
              给和医疗防疫条件的改善,21世纪以来全球洪灾死亡人数已从 20世纪极端年份的数以百万计大幅下
              降至数以万计       [8] 。但人类调控洪水的能力总有其限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之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流
              域孕灾环境的变化,极端暴雨洪涝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在增大,一旦洪涝规模超出防范与调控能
              力,就会出现损失激增的现象              [9 - 12] 。河南省 “21.7” 特大暴雨水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1,13 - 15] 。


                 收稿日期:2022 - 05 - 06;网络首发日期:2022 - 07 - 12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20708.1727.007.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10701);长江联合基金项目(U2240203)
                 作者简介:程晓陶(1955 -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洪减灾研究。E - mail:chengxt@iwhr.com
                                                                                                —  7 5 7 —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