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9

置措施,而且四环高架桥下前后约百米范围内还堆满弃土弃渣。当特大暴雨降临,库水位猛涨,因溢
              洪道疏通无望,虽然坝上临时开挖了溢洪槽,但当晚仍因水库漫顶而连夜疏散转移了 10余万人                                            [17,25] 。
                  调查报告指出:“根据调洪演算结果,若溢洪道正常运行,库水位最高 161.1m,尚低于坝顶高程
              2.4m,不会出现漫坝”,认定这是一起因道路建设和施工单位侵占毁坏水工程、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导
              致溢洪道堵塞,极端暴雨引发水库漫坝重大险情的违法事件                             [1] 。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作为
              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大量事关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受工期限制需要汛期施工,与防汛保安
              存在矛盾。要完全消除此类风险,可能意味着施工工期无法保证,或建设成本大幅增加。若建设方能
              做好施工期的风险辨识与评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监管部门重点评
              估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监督落实好预案实施的准备工作,进行应对能力的培训、演练与考
              核,以确保一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则完全有可能以最小投入,实现统筹发
              展与安全的目标        [17] 。
              2.2.3 郑州地铁 5号线死亡事件 7月 20下午 17∶46,郑州地铁 5号线满载 937名乘客的 04502次列
              车接调令从海滩寺站出发,到沙口路站停运清客。1分钟后司机报告因积水漫过轨面而停车在隧道中。
              18∶01按调度要求反向运行回海滩寺站清客,但仅退行约 30m列车就失电迫停。18∶09行车调度向司
              机和车站工作人员下达了乘客疏散指令。列车司机、车站站长在内 45名工作人员按照区间隧道应急
              疏散预案开展自救,紧急撤离乘客,其后因水流骤急,未及转移的乘客又退回车内。直至 20∶30之
              后,因 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围墙倒塌处进水量大幅减少,站台工作人员的救援才得以继续进行,乘客
              们也积极开展自保互救。21∶32首批 6名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参与救援。20∶44—22∶00,168名乘客陆
              续撤至站台,至 22∶00—22∶50最后 208名乘客到达站台,救援结束。其中,12名乘客经抢救无效不
              幸罹难,另有两名被急流冲走的罹难者过后在隧道中找到。
                  调查报告指出       [1] ,除应对处置不力、指挥调度失误 之外,违 规 设 计和 建设 施工 也是 重要原因。
              (1)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为了物业开发擅自变更设计,将五龙口停车场运用库东移 30m,地面布置
              调整为下沉 1.97m,使停车场处于较深的低洼地,导致自然排水能力变差。(2)停车场挡水围墙质量
              不合格。建设单位未经充分论证,用施工临时围挡替代停车场西段新建围墙,长度占 4成多,几乎没
              有挡水功能;施工期间,又违反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挡水围墙未按图做基础。(3)五龙口停车场附近
              明沟西侧因道路建设弃土形成长约 300m,高约 1~2m带状堆土,没有及时清理,阻碍排水。有关单
              位将部分明沟加装了长约 58m的盖板,降低了收水的能力。经测算,如果没有 《调查报告》 中指出
              的排水受阻、挡水围墙倒塌等问题,极端暴雨下,也会有 10余万方水经五龙口停车场进入正线。但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水多达 40余万方,且因围墙垮塌使峰值流 量流 速倍 增,构成 了 致命性
              危害!


              3 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特征及其风险的演变机理与趋向


                  郑州 “7.20” 特大暴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训是深刻的。痛定思痛,亡羊补
              牢,为了构建与发展需求相适宜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就必须深刻认清变化环境下城市型洪涝的风险
              特征、演变机理与趋向,为推进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和前瞻性的指导。
              3.1 变化环境下洪涝灾害特征的变化 变化环境,包括自然因素的变化,也包括人为因素引起的变
              化。一方面,暴雨洪水危害性的强弱,与雨量、雨强、雨型分布、暴雨中心走向,以及暴雨中伴发的
              风力等多重因素有关。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在增
              大。另一方面,当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空前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与大规
              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范围土地利用方式、下垫面建筑与局部地形的人为改变,以及防洪治涝设施的
              建设等,可能增大或减弱暴雨洪涝的危害性,体现出城市型水灾害的特征                                   [13,26] 。郑州 “7.20” 典型洪
              灾案例显示出一些出乎预料的特征就体现了变化环境的影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2020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已突破 9亿,21世纪以来净增 4.43亿,比

                                                                                                —  7 6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