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3
3
后状态,补短板的压力很大。郑州市 “7.20” 期间仅在建项目的基坑蓄滞雨洪多达近 3000万m ,就
体现了这一特征,因此,洪水发生前系统的状态应如图 1中点划线①所示。此外,大灾之后,人们不
仅希望快速恢复重建,而且希望系统能够达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更高、更安全的水平,如图 1
中点划线②所示,以免下次暴雨来临,又会重蹈覆辙。这种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韧性提升需求,不是
仅仅为了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而是要在现实中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只求发展不顾安
全” 或 “为确保安全而阻碍发展” 的极端模式,最终都会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在两个极端间谋求均
衡点,是城市韧性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 1 单一承灾体?系统的洪水韧性示意图(根据文献[36]改绘)
4.2 防洪治涝体系在韧性提升中的突出定位 防洪治涝体系包括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以及为了科学
调度运用好防洪工程体系而建立的暴雨洪涝监测、预报、预警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该体系是流域?区
域防洪减灾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特大暴雨洪涝之中,首当其冲的承灾体。在特大暴雨洪涝中,
一旦出现决堤溃坝、排涝系统瘫痪等直接或间接的失事或失效事件,都可能造成严重甚至加倍放大的
灾难。我国每年水毁工程修复都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提升防洪治涝工程体系的韧性,不仅关系
到工程自身的度汛安全,也关系到能否避免防洪保护区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
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的隐患排查与除险加固,无疑是提升系统韧性的关键性措施
之一。郑州 “ 7.20” 特大暴雨之前,7月 18日内蒙古刚发生了永安、新发两座水库相继溃决的事故,
“ 7.20” 期间郑州 143座水库中又有 59%的水库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加剧了防汛工作的紧张和被动。
目前全国加大力度推动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形成值得信赖的滞洪削峰能力,尽可能降低城市河段行洪
与排涝的矛盾,为排除城市内涝创造更好的条件,无疑是韧性提升的重点。对于堤防,1998年长江大
洪水之后,国家全面推进了干堤加固工程,在 2020年的长江大水中,堤防险情显著减少。然而对于
大量的中小河流,全面加高堤防并不现实,在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堤防常年维护及
汛期查险、排险、抢险的能力也明显不足。在堤防全面加高无望的情况下,通过风险评估与方案比
选,在适宜点上局部降低堤防,辅以护面、消能以确保溢而不溃,溢流破坏力比溃堤洪水大为减轻,
加之面上保护重点、分散风险的措施,也不失为一种增强韧性的策略。
特大洪水发生期间,防洪工程体系查险、排险、抢险是避免工程失事的重要环节。许多险情,只
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处置方案合理,实施力量到位,都有可能及时消除。不同类型的工程险情可
能导致不同等级的危 险,对 险 情 类 型、危 险 等 级 与 发 展 趋 势 的 研 判,是 专 业 性 很 强 的 工 作。郑 州
“7.20”特大暴雨期间,一些水库出现不同程度险情,绝大多数是可以抢护的,一有险情就按溃坝处
置,紧急泄洪清库弊大于利。提升应急调度决策科学化水平也是韧性提升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4.3 生命线工程体系韧性提升的关注要点 供电、供气、供油、交通、通讯、互联网络等生命线系统
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营的基本依托。郑州 “ 7.20” 特大暴雨中,各类生命线系统几近瘫痪,大大加重了
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与恶劣影响,也令人们感受到了恢复重建的艰难。在极端特大灾害中如何保障生
— 7 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