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7

水  利  学  报

                2022年 7月                            SHUILI  XUEBAO                          第 53卷 第 7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2)07 - 0769 - 10

                            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治理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


                                         1
                                                                1
                                                                          1
                                  陈文龙 ,徐宗学          2,3 ,张 印 ,宋利祥 ,杨 芳               1,4
                     (1.珠江水利委员会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11;2.北京师范大学 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
                      3.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4.清华大学 土木水利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高密度城市洪涝高标准设防与用地高度紧张矛盾突出。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洪涝治理模式特点及其应用于高
                密度城市的局限性,从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层次,构建了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治理理论框架,破解了传统洪
                涝分治模式难以实现洪涝防治标准大幅提升和系统达标的难题。将上述理论框架应用于深圳市深圳河流域,开展
                了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运用本理论框架进行洪涝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既满足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经济性和约束
                性原则,又能实现洪涝共治、系统达标,可为我国城市洪涝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韧性;洪涝共治;深圳河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275.2;TV91                                        doi:10.13243?j.cnki.slxb.20220201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城市开发建设用地高度紧张的制约下,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已
              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热岛及雨岛效应凸显                           [1 - 3] ,短历时强降雨频发,加之城市中天然雨
              洪调蓄场所锐减,地面硬化显著改变地表产汇流特性                          [4 - 5] ,导致了严重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             [6 - 7] 。在
              城市人口、建筑物以及各类设施高度密集区域,“淹不起、涝不得”,洪涝须高标准设防;同时,城市
              用地高度紧张,泄洪通道变窄甚至消失,大幅提标难度大。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根据已批复的 《粤
              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 (2021年),广州、深圳规划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将提高到 100年一遇,
              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为 50年一遇。而目前大湾区城市普遍仅能抵御
              10~20年一遇设计暴雨,与规划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大湾区城市高强度高密度开发,用地
              高度紧张,又严重制约城市着暴雨洪涝治理。同时,大湾区高度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当时城市规划缺
              乏前瞻性,城市高强度、高密度开发没有为城市未来内涝防治标准提升预留足够空间                                         [8] 。城市内河临
              河建筑物密集,河道横向拓展空间受限;地下管线复杂密布,挤占排水管网升级改造空间。在用地高
              度紧张背景 下,大 幅 度 地 系 统 提 升 城 市 内 涝 防 治 能 力 是 高 密 度 城 市 暴 雨 洪 涝 治 理 的 重 大 难 题 与
              挑战  [9 - 10] 。
                  纵观国内外洪涝治理策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传统的 “灰色基础设施” 建设为主,快排
              的治理思路;二是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结合的工程措施体系,在快排措施基础上增加源头减排和滞蓄
              措施。传统的城市洪涝防治体系由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构成,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城市洪涝治
              理提供了新思路        [11 - 13] ,由此形成了由城市海绵、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城市防洪防涝系
              统  [14]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制于不同行业、不同规范限制,当前城市洪涝治理策略仍以快排为主,
              治理模式多为洪涝分治,如何统筹城市海绵- 排水系统- 排涝系统是当前我国城市洪涝治理的主要方向。


                 收稿日期:2022 - 03 - 23;网络首发日期:2022 - 07 - 11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20708.1242.002.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1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9005)
                 作者简介:陈文龙(1977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研究。E - mail:longyancwl@163.com
                                                                                                —  7 6 9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