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9

涝治理新目标;②内涵层:以 “流域树”、洪涝同源和洪涝共治为核心概念的城市洪涝小流域系统整
              体观;③方法层:“统一目标、统一规划、多维共治、系统优化” 的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治理规划设
              计新方法。
              3.1 目标层 传统洪涝治理模式以对抗性防御为主,防御压力主要集中在管道和河网,排涝体系缺乏
              韧性,一旦发生超标准降雨,将造成严重的损失。不同于传统对抗性防御模式,洪涝韧性防治是指城
              市系统能够规避、缓解及应对洪涝灾害的冲击,并保持其主要功能不受明显影响。
                  任何防洪排涝体系都有设计标准,极端超标准暴雨产生的灾害不可避免,洪涝灾害难以根治,城
              市暴雨洪涝防治需采用新的治理理念,实现 “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极端暴雨少损失”
              三大目标,推动城市洪涝治理从对抗性防御向韧性治理转变。
                  城市洪涝韧性防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御韧性,避免超标准
              暴雨洪水唯一依靠堤防的对抗性脆性防御。二是提高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洪涝防御能力和韧性,从城市
              规划阶段落实 “源头” 洪涝安全管控,建议重要基础设施的设防标准不低于城市洪涝设防标准,并制
              定独立的应急预案。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就是要构建高标准、有韧性的高质量防御体
              系,极端暴雨少损失是城市洪涝防御的终究目标。
              3.2 内涵层
              3.2.1 “流域树” 结构 城市防洪防涝系统中由城市海绵
              (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市政排水
              系统(包括雨水管道、管渠、雨水泵站等)与水利排涝系
              统(包括河道、湖泊、水库、水闸等)组成的三部分,可
              概化为由 “地 - 管 - 河” 组成的 “流域树” 结构 (图 1),
              其中,城市河网 构 成 树 干 和 枝 杈,排 水 分 区 为 树 叶 (地
              面、城市海绵、地下排水管网)               [14] 。
              3.2.2 洪涝同源 “流域树”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洪
              涝过程实质是降到地面的雨水按 “水往低处流” 的特性
              在 “流域树” 运动的过程。从纵向看,城市河网上、中、
              下游、干 支 流 相 互 联 系,上 游 流 量 大,则 下 游 水 位 高,
              下游水位高又会顶托上游来水。从横向看, “地 - 管 - 河”                                 图 1 “流域树” 结构示意图
              相互耦合,地面排水快,管网流量大;管网水流慢,地
              面就会积水;管网排水快,则河道下游水位高;河道水位高,又会顶托管网排水,甚至漫过堤顶造成
              水淹。“流域树” 的纵向来水和横向来水相互交汇、相互影响、相互转移、相生相伴,洪涝同源。例
              如,粤港澳大湾区环山面海,地势北高南低,山洪容易进城,洪涝交织问题突出。
              3.2.3 洪涝共治 城市洪涝过程的流域整体性决定了城市暴雨洪涝治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而不是刻
              板地按行政区划界定洪涝边界;城市洪涝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城市排水和水利排涝规划设计必须充分
              考虑两个系统的衔接,保证工程规模的协调。城市内涝防御能力是指在相应频率设计暴雨下,城市海
              绵、市政排水系统和水利排涝系统整体设防、综合协调作用下的合力。城市暴雨洪涝防御必须树立整
              体设防、系统达标的理念。以广州猎德涌流域洪涝治理为例,猎德涌流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从现状
                                                                                           3
                                                                            3
              20年一遇提升到 100年一遇,意味着河口断面设计流量将从 181m ?s增加到 234m ?s,在河道拓宽、
                                                         3
              堤防加高受限的条件下,如何消减增加的 53m ?s峰量就是治理关键。假如通过水库、蓄滞洪区的极
                                                                                 3
                                                                                               3
              限挖潜能力(如降低水库溢洪道高程、加设闸门进行控泄)只能削减 30m ?s,剩余 23m ?s峰量缺口,
              则要求市政建设若干分布式调蓄设施,通过精细控制错峰解决。因此,城市暴雨洪涝治理要树立流域
              治理和洪涝共治的系统整体观,即统筹城市海绵、市政排水系统和水利排涝系统三大要素,从流域尺
              度加强 “流域树” 建设。
              3.3 方法层 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大幅提升城市洪涝防治标准需要从流域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等综合
              考虑。受 “用地、经济、景观” 等因素严重 制 约,高 密 度 城 市 洪 涝 防 御 能 力 大 幅 提 升 不 可 能 依 靠

                                                                                                —  7 7 1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