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4

命线系统的安全,如何快速修复受损的系统,是城市韧性提升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任何一类生命线系统都会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构成,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的紧密关
              系,任何系统在关键性脆弱点上局部受损,若不能及时修复,都有可能在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产生灾
              难性的连锁反应,进而危及到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居民的生活。因此,生命线系统的风险评估中最
              为关注的三要素是受威胁部位、其脆弱性及受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                                [26] 。生命线系统洪水韧性提升的措
              施,一是通过现有防洪排涝工程设防能力的评估,分析最大可能与最不利的洪涝情景,针对生命线系
              统最怕淹怕冲的脆弱点与薄弱环节,专门采取局部的防护或强化措施;二是针对极端事件有针对性地
              编制好应急预案,做好预案实施的物质准备和人员培训,提升抗灾抢险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通过内
              部或外部力量的迅速调集和系统间的协调运作,尽最大可能缩短系统恢复运行的时间;四是针对生命
              线系统瘫痪后在安全、健康、经济、心理及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与恶劣影响进行
              评估,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及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动员,积极采取替代、补救、沟通、化解等各类措
              施,尽快斩断、消除连锁反应,抑制次生、衍生灾害损失的急剧增长。
                  生命线系统的韧性提升,必然会增加系统建设与运维的成本。采购低价的部件和安全保护设施,
              质量可能无以保障,降低灾害环境下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生命线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单位为了分担
              巨灾风险,需要为生命线系统购买保险。如果保险公司对生产安全防护设施的企业产品进行质量论
              证,生命线系统运营企业采用经过质量论证的产品就可能少交保费,而保险公司因为降低了赔付的概
              率,也有利可图。这就可能在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所以生命线系统的韧性提升,不仅是技
              术和监管问题,也需要全方位良性互动的机制设计。
              4.4 灾后重建是韧性提升的重要机遇期 在灾后重建中,人们普遍希望大幅提高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
              标准。我国防洪治涝工程体系规划设计的标准,与保护区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常住人口及经济规
              模等相关联。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建成区面积的扩张,防洪排涝标准也随之提高,但现实中
              大多属于滞后的状态。因此灾后重建是促进防洪治涝体系达标建设的重要机遇。
                  2013年台风 “菲特” 重创余姚,主城区水淹 7天,直接经济损失 227.7亿元。痛定思痛,浙江省
              提出 “加大东泄、扩大北排、增加强排、城区包围” 的治理思路,采取低围、中疏、南蓄、东泄、西
              排、北排的系统治理手段,加快推进姚江流域防洪排涝综合治理工程,提出实施余姚城区堤防加固、
              姚江上游西排、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姚江二通道、余姚市扩大北排、姚江上游西分以及奉化江
              流域新建葛岙中型水库等 “ 6 + 1” 工程。2021年台风 “烟花” 登陆前,浙江全省水库、河网尽最大可
                                                                                   3
              能加大预泄力度。余姚城南 “一大四中” 水库虽然只有防洪库容 3500万m ,但通过预泄,水库拦蓄
                             3
              洪水达 9300万m ,为减轻流域和城区防洪压力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加大流域河网预泄,河网共蓄水
                     3
              2.8亿m ,远超同期外排水量。与 2013年的菲特台风相比, “烟花” 台风的雨量更大,余姚站水位更
              高,但主城区没有进水,直接经济损失 23.2亿元,仅为 2013年的零头                             [39] 。
                  郑州贾鲁河是主城区暴雨内涝外排的唯一通道。 “7.20” 特大暴雨表明,尽力避免山区洪水与城
              区雨洪遭遇是关键,而继续扩大城区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与中牟以下 20年一遇标准治理河段的矛
              盾将更加尖锐。为此有专家着眼流域,提出以 “上拦、中蓄、北排、下泄、西截、东分” 的整体解决
              方案,来构建 “流域+ 城市” 韧性防洪排涝体系,为进一步论证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0] 。
                  以传统筑堤、建闸、修泵站的方式不断扩大防洪保护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在许多地方至今仍
              是迫切需求,然而由此也引起了 “堤高水涨、水涨堤高” “因洪致涝、因涝成洪”,超标洪水风险增
              大的问题,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洪水的利害冲突更为加剧。在我国的国情下,总有一些土地
              是小水归人,大水要归水的。2021年长江中下游大洪水中,鄱阳湖流域、巢湖流域都大规模采取了主
              动进洪的措施,即说明了此点               [41] 。我国政 府近年 来对城 市 内涝 治 理亦 已 明 确提 出 要 因地 制宜形成
              “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 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应与建设海
              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为此,防洪治涝工程体系的韧性提升,需要以流域为单元做好综合
              治水的统筹规划,以灰、绿、蓝结合的手段,构建标准适度、布局合理、维护良好、调度运用科学的
              体系,大力增强滞洪削峰、减势消能、溢而不溃、蓄排有序的功能                                [12,42 - 43] 。

                —  7 6  —
                     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