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21
不内涝,地面蓄滞能力还应满足 q′≥ q- q′。为同时满足河道防洪安全及地面不内涝要求,地面蓄
N蓄 N 管
滞能力应取两者大值,即使得 q′≥q- min (Q ,q′),如图 3所示。
N蓄 N N允 N管
5)采取上述方法对流域规划工程措施进行初步布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洪涝耦合数学模型对流
域工程布局及规模进行精细化优化与效果评估。
在工程布局及规模精细化优化后,仍达不到规划目标时,则需考虑建设深层隧道、地下水库,配
合大型泵站,对河道、地表无法消减量进行存蓄和错峰排放。
图 3 工程布局流程图
3.3.4 系统优化 高度城镇化地区城市土地空间有限、寸土寸金,河道整治和排水管网升级改造空间
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大幅度提升内涝防治能力,精细化布局是关键,流域洪涝数值模拟是实
现精细化布局的有效手段 [19] 。通过构建全流域的城市洪涝水文水动力模型,充分考虑城市海绵、市政
排水、水利排涝之间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河道流量、河道水位、地面淹没
情况,整体评估工程布局的洪涝防御效果,科学指导工程布局优化,确保各维度分散工程的联动累加
效应最优化。
4 实例研究:以深圳市深圳河流域为例
4.1 流域概况 深圳河位于深圳市南部,属于深圳河湾水系。发源于梧桐山牛尾岭,向西南流经深圳
2
市区后注入深圳湾,全长 37km,河道平均比降 1.1‰,流域面积约 319km 。
深圳河流域受山地丘陵地貌及海洋气流影响,汛期易发生暴雨或特大暴雨,通过多年的防洪工程
建设,目前流域已基本形成以水库、滞洪区、河道组成的 “上蓄、中滞、下排” 防洪防涝体系。流域
内干流已按 200年一遇、部分支流按 20年一遇标准进行整治,但局部仍存在不达标段,现状内涝防治
能力为 20年一遇。
根据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 GB51222—2017),深圳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要提高到 100
— 7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