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24
浇筑后早期(图 10(a)(b))温度比其他区域高,呈细长条高温区。混凝土浇筑 24h(图 10(b))后,下
游侧堆石混凝土由于堆石体吸热,温升幅度仅为纯自密实混凝土防渗层的一半。混凝土浇筑 48~72h
时,内部堆石混凝土也升到峰值(约 16℃),但表层约 0.4m区域受外界气温影响,温度比内部混凝
土低,比日平均气温略高。由于拱圈上下游距离仅 7.3m,内部高温区域大概有 5m范围,且偏向上
游,明显受防渗层自密实混凝土影响。浇筑 125h后,堆石混凝土内部温度仍维持在较高值。按均质
材料等效入仓温度 9.8℃计算,风光整体浇筑拱坝的等效均质水化温升为 6℃左右,与前述试验 3.3
节分析内容基本一致。以上研究表明,拱坝体型相对较薄有利于混凝土散热,且堆石混凝土材料水化
温升低,比常态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的水化温升 [26 - 27] 低,为气候温和地区采用整体浇筑堆石混凝土拱
坝型式奠定了基础。
图 10 均质有限元模型中心截面不同时刻温度场
5 结语
本文依托风光整体浇筑堆石混凝土双曲拱坝开展原型温度监测试验,以连续两个典型仓为监测对
象,分析堆石与自密实混凝土温度演化规律,研究等效均质入仓温度等参数计算方法,并开展相应的
等效均质堆石混凝土温度仿真计算。主要结论如下:
( 1)堆石体具有 “保温效应”,即上层仓堆石入仓后,会使底部堆石混凝土温度趋势变得平坦;
冬季堆石体估算入仓温度比日平均气温高约 2.0~4.0℃,自密实混凝土入仓温度比气温高约 10℃。自
密实混凝土浇筑会引起下层仓的堆石混凝土 “二次温升”,但影响深度不会超过浇筑层厚度。
( 2)堆石混凝土早龄期温度是从非均匀向均匀场不断演化的过程,时间临界点约为 48h。入仓温
度混合阶段,堆石与自密实混凝土接触后迅速热交换,缩小初始温差;自密实混凝土水化放热,堆石
吸热,两者共同温升在 48h左右达到温度峰值;之后堆石混凝土温度趋向均匀并缓慢下降。
(3)考虑拱坝上下游预制块模板与防渗层等结构,采用均质堆石混凝土有限元模型开展施工期
温度仿真,以堆石率 55%计算等效入仓温度、加权导热系数、等效绝热温升等参数,其中复杂多孔
介质堆石体的等 效 入 仓 温 度 可 用 前 24h平 均 气 温 并 考 虑 季 节 温 差 进 行 估 算,是 有 效 的 均 质 简 化
方法。
( 4)随着自密实混凝土水化温度达到峰值,堆石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均匀,等效均质有限元模型
的计算结果与堆石混凝土实测温度也逐步接近,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堆石混凝土施工期最高温度及后续
温度场变化特征。拱坝体型相对较薄,筑坝材料堆石混凝土实测水化温升低(冬季仅约 6℃),有力支
撑了整体浇筑、不分横缝技术的可行性。
— 1 4 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