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2024年第55卷第5期
P. 92

汽入流减弱,同时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上空出现反气旋式水汽输送异常、中国北方的西风水汽输送减
              弱,引起长江流域水汽辐散异常,导致降水偏枯                        [6,53] 。南海夏季风向中国大陆源源不断地输入来自
              SCS的水汽    [54] 。近几十年来,人 为气 溶胶 强迫 使得 陆 地 的 冷 却 效 应 大 于 海 洋,削 弱 了 海 陆 热 力 对
              比,季风环流由此减弱            [55] 。季风的减弱不利于 SCS水汽的北向输送,从 而导 致 季 风降 水减 少。尽
              管来自 WP、EC水汽输送贡献增多,但 仍旧 无法 填补 SCS水汽 输入 减 少 的影 响,最 终 导致汉江流
              域夏季降水减少。因此,SCS水汽输入减少是汉江流域地区夏季>72h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
              各水汽来源对不同历时降水贡献随时间的变化存在差异。随着历时增加,各水汽来源贡献年际间波
              动幅度逐渐增大,尤其是>120h波动幅度最大。由此可知,在过去 64年中,夏季汉江流域降水的
              水汽来源贡献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起初 SCS为主要来源,EC、WP次之,转变为 EC、WP为主要来
              源,SCS次之。





















































                  图 6 夏季不同历时蒙古高原(MP)、中国东部(EC)、西太平洋(WP)、中国南海(SCS)和孟加拉湾(BOB)的水汽贡献演变

              3.3 大尺度气候模式对水汽输送路径的影响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过程异常并将持续发生变
              化,影响水汽输送特征,加剧水汽辐合辐散,进而改变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                                     [7] 。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
              候变化影响下,大气环流过程对汉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路径的影响,本研究对西太副高、夏季
              风、西风带、ENSO等大尺度气候模式与不同历时降水的水汽输送路径贡献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
              析,结果表明各气候模式与不同历时降水的水汽输送路径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
                  表 2给出了 7个气候指数,即 WPSH - AI、WPSH - II、WPSH - RPI、EASMI、SASMI、WI、Nio3.4,
                     2
                —  5 9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