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30
征、动态边界框卷积模块、动态掩码卷积模块和检测头组成。建议框和建议特征(如图 2所示)在首次
加载时随机初始化,在后续各阶段中不断更新,为寻找最优的边界框和边界掩码提供指导建议;而在
动态边界框卷积模块和动态掩码卷积模块内部,来自图像本身的特征和建议特征通过卷积操作交互融
合,生成最终特征;最终特征通过检测头进行像素级别的分割和分类,将输入图像中处于不同施工状
态中的区域划分出来。
注:图中箭头(1)—(11)所示为模型的数据流向。
图 2 QueryInst模型框架图
3.3 基于时间关系的施工阶段划分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碾压混凝土的摊铺及碾压工序的时间,总时间
T为摊铺和碾压时间的总和,按照式(1)计算:
T = t + t (1)
碾压
摊铺
为计算 T,需在坝面进行摊铺和碾压作业时实时监控其所用时间 t 及 t 。将施工现场采集的视
摊铺 碾压
频拆解为帧后,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 QueryInst方法,把每帧图像中的施工区域按照其施
工状态分为 “碾压中” 和 “摊铺中” 两类。考虑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摊
铺和碾压作业工序存在的搭接情况,为保证算法的鲁棒性,划分摊铺或碾压作业状态的计时开始和结
束时间按下述准则计算:
(1)对于图像中的每一点(即像素),若在时间上连续的 t 帧图像中均为 “摊铺中” 状态,则判
inter
断此点为摊铺作业状态,t 从此刻开始计时,t (若存在)到此刻结束计时。
摊铺 碾压
(2)对于图像中的每一点,若在时间上连续的 t 帧图像中均为 “碾压中” 状态,则判断此点为
inter
碾压作业状态,t 从此刻开始计时,t (若存在)到此刻结束计时。
摊铺
碾压
(3)任意一点经历从摊铺状态—碾压状态—摊铺状态的三阶段状态变化后,可计算本层混凝土在
坝面摊铺和碾压时间 T = t + t 。
摊铺 碾压
以上准则的伪代码如图 3所示。其输入为 3.2节中基于 QueryInst方法自动识别的仓面施工状态数
据集,输出为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碾压及摊铺作业工序的历时,各项参数定义如下:
( 1)输入仓面施工状态数据集 I包括图像 i ∈! W× H × 3 及图像每个像素点对应的施工状态 l ∈! W× H ,
n n
数据集大小为 N,每张图像的宽高均为 W和 H像素,时间间隔 t 取 75s。其中:n为数据集中的第 n
inter
个实例;w和 h为像素点的对应横、纵坐标。
I = {(i,l),(i,l),…,(i,l)} (2)
2
2
N
N
1
1
wh
WH
11
12
l= {l,l,…,l,…,l } (3)
n n n n n
(2)输出碾压及摊铺作业工序的历时集 T包括每个像素点的历时 t∈!。
wh
T = {t,t,…,t,…,t } (4)
11 12 wh WH
( 3)中间过程需定义摊铺状态集 P和碾压状态集 R。
8
—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