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6期
P. 100
的最不利布置情况(G/D=0)进行防护试验研究。根据试验观测的结果整理与分析,可以揭示两类参数
对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1)抛石层设计厚度 Δh;(2)表征非均匀尺度抛石混合材料的非均匀系数
σ ′。数据汇总见表 3,其中防护效果是指同水流条件下,有抛石防护措施比无防护时群桩冲刷深度减
小的相对百分比,抛石层厚度 Δh 为 0 表示无防护。
表 3 抛石防护的群桩冲刷深度 S e/D 及防护效果
Δh/D
σ ′ 0.0 0.5 1.0 1.5
S e/D S e/D 防护效果/% S e/D 防护效果/% S e/D 防护效果/%
1.22 3.40 0.90 73.53 0.55 83.82 0.55 83.82
1.74 3.40 0.60 82.35 0.45 86.76 0.45 86.76
2.21 3.40 0.50 85.29 0.45 86.76 0.45 86.76
4.1 抛石层厚度 群桩冲刷平衡的最大深度 S 随抛石层厚度 Δh 的变化示于图 8 ,图中同时绘入了抛
e
石料非均匀系数的影响。图 8 示出,采用本文设计的非均匀抛石料,抛石厚度 Δh D =0.5 时,即可达
到大于 70%的减冲效果;本文 3 种不同级配的抛石料均于抛石厚度 Δh D =1.0 时,减冲效果最佳,可
达到大于 80%,并且,继续增加抛石厚度使 Δh D >1.0 时,未见 S /D 继续减小。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
e
大抛石层厚度,可以有效减小群桩的局部冲刷深度,但若超过此范围,再继续增加抛石层厚度,减
冲效果不明显,会增大无效的经济成本。
如用 Δh d r,50 表示抛石厚度,则本试验 3 种方案的 Δh d r,50 分别为 2.5、5.0 和 7.5。防护试验结
[15] (d
果 也 说 明 , 如 按 Δh = 3d r,50 可 参 式(1)确 定)进 行 防 护 设 计 , 可 减 小 最 大 冲 刷 深 度 约 70 ~
r, 50
80%。本试验 Δh D =1.0 亦或 Δh d r,50 =5.0 时即可达到减冲的最佳效果。当然,减冲百分比还与抛石
级配有关。
4.2 抛石级配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以抛石料的非均匀系数 σ ′ 为主要自变量、以抛石层厚度 Δh D 为
参 变 量 , 绘 出 抛 石 防 护 的 群 桩 平 衡 冲 刷 深 度 变 化 图 , 如 图 9 所 示 。 抛 石 层 厚 度 较 薄 时 , 如 图 中
Δh D =0.5 的情况,群桩相对冲刷深度 S /D 随着抛石非均匀系数 σ ′ 的增大有明显的递减,且递减率也
e
随着 σ ′ 的增大而减小;在抛石层厚度 Δh D 为 1.0、1.5 时,抛石非均匀系数由 1.22→1.74 的过程中,
群桩相对冲刷深度 S /D随着 σ ′ 的增大而减小,但当 σ ′ 由 1.74→2.21变化时,未观测到 S /D的明显递减。
e
e
图 8 冲刷深度随抛石层厚度的变化 图 9 抛石料级配对冲刷深度的影响
上述结果也说明,抛石级配越趋于均匀沙,越具有与均匀沙相近的性质,如 σ ′ =1.22 的抛石
料。试验中观察到,该组抛石料在冲刷过程中床面粗化现象不明显。虽然与其他两组抛石料的中值
粒径相同,但其减小冲刷的效果明显偏小,且抛石层厚度 Δh D 也较另两组抛石料为大,才能使其达
到最佳减冲效果。可见,非均匀抛石料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4.3 讨论 有效的抛石防护和防护减冲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水动力、桩尺度及布置、床沙粒
度、抛石材料性质(密度、粒度、级配等)、抛石层厚度及抛石平面范围,等等。本文在特定的水流和
床沙条件下,考虑了清水冲刷状态、抛石中值粒径与桩弗劳德数的关系、抛石防护平面范围大于冲刷
坑的平面范围,并专门针对抛石材料级配及抛石层厚度进行了研究,更多因素的研究可参阅相关文献。
— 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