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2022年第53卷第9期
P. 128

水层有不同的水位,是哪一含水层、还是混合水位的拟合?其中,实测水位< - 1m,结合模型各层含
              水层水位初始值从上往下依次为:0.87、0.73和 - 19.01m ,仍然不能明确是潜水、还是第Ⅰ承压水、
              还是混合水位的拟合。( 4)2.2水文地质条件中仅提到潜水与地表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到 3.1概念
              模型中却变为各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且似乎认为由于各层存在水位差而引起。地质结构对于承
              压水的水质、水量等起着控制性作用。隔水顶板的存在,不仅使承压水具有承压性,更阻碍了承压水
              与上覆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显然,探讨开采利用第Ⅰ承压水、对第Ⅲ承压水产生淡水咸化的影响时,
              阐明第Ⅲ承压水隔水顶板的厚度、分布连续性、渗透性等,才是分析有无水力联系的关键,这种联系
              与含水层之间是否存在水头差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表 1各层土体参数一览表中,第Ⅲ承压水隔水顶板
                                                       - 5
                                                                  - 8
              (即第Ⅲ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赋值为 1 × 10 m?d(1 × 10 cm?s),渗透性等级属于极微透水;其厚度
              约 70余米,且连续稳定分布;水质明显不同于其上各含水层水质,可以说第Ⅲ承压水与其上各含水
              层无水力联系。这种水文地质结构体下,探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对浅部咸水入侵深部淡水的影
              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论述中,无论文字、还是场地水文地质剖面图等,皆以 TDS值反映水质、水化学变
                                                               -
              化规律,但第Ⅲ承压水水质咸化预测时,利用的是 Cl浓度,既如此,应该在前述有关章节中提及。

              2 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取值不够合理


                  如上所述,因为原文未阐明抽水试验井位置、井结构、是否分层进行试验等,那么如何能准确利
              用抽水试验反演模型的水力学参数。以表 1中渗透系数 k值为例,赋值依据并不充分,事实上也不够
                                                                                                      - 4
              合理。(1)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粉砂,第Ⅲ弱透水层岩性为粘性土,水平向渗透系数取值皆为 1 × 10 m?d
                                                                                             - 8
                                                                                  - 5
                    - 7
              (1 × 10 cm?s)?(2)第Ⅰ弱透水层岩性为黏性土,水平向渗透系数为 1 × 10 m?d(1 × 10 cm?s)。极小
              的渗透系数表明所谓的潜水含水层、弱透水层都属于极微透水                              [2] ,对照有关经验数据,是否存在取值
              偏小?
                                                                                       [3]
                  潜水含水层给水度赋值 0.006,明显偏小,对比粉砂给水度一般经验值 0.10 ,减小 15.7倍。
                    -
                  Cl浓度赋值规律不够合理。2.2水文地质条件中从潜水到第Ⅲ承压水,水质特性及 TDS浓度依次
              为:水质微咸,800~1600mg?L;水质差,1100~1800mg?L;水质好,700mg?L,表现出先增加后减
                                                                                   -
              小的规律性,反映水质最差的是第Ⅰ承压水。而 3.3模型识别、验证中 Cl浓度赋值依次为:2570、
              1630、128mg?L,表现出依次减小的规律性,反映水质最差的是潜水。两者之间自相矛盾。


              3 多场耦合模拟方案与规范矛盾


                  通政规[2021]4号市政府关于修改 《南通市地下水管理办法》 的决定第 26条: “地下水地源热泵
                                                                    [4]
              系统热源井的施工,……,不得凿穿第Ⅰ承压含水层底板” ,当该水源热泵系统水源井、回灌井等
              施工照此执行时,其井结构将不同于图 2场地水文地质剖面图中钻井结构。因此,有必要详细掌握采
              灌井所反映的水文地质资料。
                  图 6—8G2观测井埋深 55、90、125m处温度拟合对比,对照图 2场地水文地质剖面图,基本处于
                                                                                                  - 8
                                                                                       - 5
              第Ⅰ承压含水层界域,而其下分布连续稳定、厚度很大、垂向渗透系数很小为 10 m?d(1 × 10 cm?s)的
              隔水层,也无第Ⅲ承压含水层与上覆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的论据。因此,通过在第Ⅰ承压含水层中的
              温度拟合,来预测第Ⅲ承压含水层的温度变化,立论难以成立。
                                                                        -
                  图 5—8进行了水位、不同深度处温度的拟合,但缺少对 Cl浓度的拟合。
                                         -
                  原设计方案预测结果:Cl浓度增大了 28.11gm?L,得出结论 “深部淡水水质咸化,即第Ⅲ承压淡
                   -                                                      -
              水 Cl浓度升高,而由于第Ⅲ承压含水层上部弱透水层厚度较厚,Cl浓度增大幅度有限”;改进方案预测
                                                                            -
              结果:采用方案 8(利用温差 9℃,夏季灌采比 60%)第Ⅲ承压淡水 Cl浓度上升幅度最小为 15.35mg?L,
              增大利用温差对深层地下淡水咸化的控制效应更为显著。通政规[ 2011]6号 《南通市地下水管理办

                                                                                                   1
                                                                                              —   1 4 1 —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