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24年第55卷第5期
P. 39
根据水力瞬变特征线相容性方程式 [4,6] ,可得
+
C : Q = C ?B - H ?B (6)
T P P P P
-
C : Q =- C ?B + H ?B M (7)
P
M
M
+
-
式中:H 为输水管顶测压管水头,m;C 为正特征线;C 为负特征线;C 、B 、C 、B 为与水击波
P P P M M
速、输水管直径及时刻 t相邻计算断面流量和测压管水头有关的已知量。
0
当空气阀底部输水管上下游均有流动时,把式( 6)(7)代入式(5)得
Q = C- CH P (8)
1
s
2
式中
C C M 1 1
P
C = + ,C = + (9)
1 2
B B B B
P M P M
在时刻 t系数 C 和 C 是已知量。
1 2
空气阀关闭的特点是瞬时全关,由式(8)可得空气阀排气末了计算时间步长 Δ t期间液柱弥合水击
压力与流量改变量的函数关系
Δ H =- Δ Q?C 2
s
P
式中:Δ H = H - H 为液柱弥合水击压力;Δ Q = Q-Q 为空气阀流量的改变量,Q = C- C H 。
p p p0 s s s0 s0 1 2 p0
当忽略输水管水头损失的影响时,则 B = B = a?(gA),即 C = 2gA?a,所以
P M 2
Δ H =- a Δ Q?(2gA) (10)
P
s
2
2
式中:a为水击波速,m?s;g为重力加速度,m?s;A为输水管截面积,m 。
当空气阀设置在输水管的末端且出口阀门完全关闭时,即 Q ≡0,则由式(5)(6)可得
Δ H =- a Δ Q?(gA) (11)
P
s
上式与管道末端阀门突然关闭的儒可夫斯基直接水击公式完全相同。
比较式(10)(11),可得重要结论:在相同的排气流量条件下,安装在管道末端的空气阀液柱弥合
水击压力是管道内空气阀的 2倍。这一结论也被实测证实,Fontana等 [11] 分别在管道末端和中间高点
位置布置了排气阀,然后测试了排气阀在充水过程中的排气特性,发现对于排气阀位于管道末端的情
况,当充水水柱撞击排气孔口时会引发剧烈的压力波动;对于排气阀位于管道中部高点时,水流撞击
排气孔口时引发的压力波动较微弱。
2.3 复合式空气阀引起的液柱弥合水击压力 由于 Q =- Q 且在空气阀关闭时刻 t关系 Q = Q = 0成
s a s a
立,所以从式( 3)得空气阀亚声速排气
kRT 2(p
Δ Q =- C A 槡 a 槡 (k - 1)?k - 1 )?(k - 1 ),1 ≤p<p (12)
r
s
rc.out
r 0
out out
式中下标 “0” 表示空气阀关闭前一时刻 t。
0
把式(12)代入式(10)得空气阀亚声速排气的液柱弥合水击压力
kRT 2(p
Δ H = aC A 槡 a 槡 (k - 1 )?k - 1 )?(k - 1 )?(2gA),1 ≤p<p (13)
r
out out
rc.out
r0
P
类似的,当空气阀以临界声速排气时,由式(4)(10)(12)可得液柱弥合水击压力
kRT ?(2gA),p ≥p
Δ H = aC A 槡 a r rc,out (14)
P
out out
根据式(13)(14)可得重要结论:空气阀关闭时刻液柱弥合水击压力 Δ H 与水击波速 a、排气等效
P
流通面积 C A 、声速 kRT 等成正比,而与输水管截面积 A成反比,且随空气阀关闭前压比 p的增
out out 槡 a r0
加而增加。由此推论:减小空气阀排气面积 A或流量系数 C 可减小液柱弥合水击压力。在气体绝热
out
流动或 k = 1.4 条件下,声速 kRT ≥331m?s,所以,当 p ≥p 时,可能发生巨大的液柱弥合水击压
槡
rc.out
r
a
力。这一点应该在工程设计中引起注意。
下面以一个算例验证式( 10)(13)的正确性。以参考文献[13]算例 1为例,采用新空气阀进排
气基本方程计算的水力瞬变如图 2所示,其中:H 为空气阀处水压,Q 为正表示空气阀 排气,相
P s
2
2
邻两个黑点之间的时间差等于计算时间步长 Δ t;A = 0.292m 、a = 1219.2m ,g = 9.8m?s ,C = 0.7 ,
out
— 5 3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