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2024年第55卷第5期
P. 51
用疏漫来形容灌溉系统的特征和构成,可以形象地描述出湿地和水域之间的关系。疏漫灌溉系统
的构建,涉及到水系的连通性、湿地分区和工程布局,通过 “疏通” 与 “漫灌” 的结合,实现各地
类与水域之间的有效交互,前者连通了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水源,后者则有效地提升了生态水源的利
用效率。
疏漫灌溉的定义及内涵如下:
( 1)疏漫灌溉基本定义。以增强旱区河口型湿地水网连通性、提升湿地水源涵养能力以及保护与
恢复湿地多地类单元为目标,在水系连通的格局下,划分湿地生态修复分区,通过天然沟汊、洼地、
生态闸、牧业大渠及生态堤等工程措施,构建 “库- 河- 闸- 渠- 沟- 汊- 洼- 堤” 联合调控的生态补水模
式,称之为疏漫灌溉。
(2)疏漫灌溉基本内涵。基本内涵体现在 “引水、延展、壅水、滞留、置换”。 “引水” 指通过水
利工程基础设施实现远距离生态引水,主要包括水库、河道、沟汊及渠系等,以此扩大灌溉控制的面
积;“延展” 指对原有渠系延伸、新增支渠,实现远离干渠及河道区域的生态引水; “壅水” 指在关
键位置处布设多阶生态堤防,壅高地表水位,扩大灌溉区域; “滞留” 指改善湿地水网分布,使生态
补水滞留并且耗散于湿地内部;“置换” 指减少湿地水外流,增加湿地内生态耗水。
2.2 疏漫灌溉系统 本文针对干旱地区湿地粗犷且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灌溉方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疏漫灌溉系统:在水系连通格局下,通过对生态闸、干支渠、生态堤防等工程的合理
布设并结合天然洼地的储水功能、沟汊的导流功能,实现湿地生态水的二次调控,塑造有利于湿地生态
系统恢复的生态水文过程,保障湿地生境最大程度的吸纳水分,最终形成水网通达的疏漫灌溉系统。
对于旱区湿地而言,原则上高地势区域优先实施疏漫灌溉,通过合理的工程布设,并对补给水量
与持续时间合理控制,逐步实现生态调度期内湿地 “靶向灌溉” 的生态修复目标。
2.2.1 疏漫灌溉系统的组成 完整的疏漫灌溉系统由工程与非工程体系两部分组成,具体见图 2、图 3。
图 2 自然沟、洼与渠系的疏通与改造
(1)水源工程。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水库、河流、湖
泊等可为湿地生态补水的水源。
( 2)补水工程。主要包括干渠及附属支渠等,主要
承担输水、配水的任务,其功能是从水源引水并输送到
需水区域,实现各级生态区域的靶向修复。对于渠系未
能辐射的区域,则采用疏通沟汊、增设渠口的方式扩大
补水面积,同时对部分补水渠系采取格宾石笼处理,促
进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互与循环。
( 3)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生态闸、分水闸、生态
堤、溢流口等,担负着输配水、调控水位、量测过水流 图 3 生态堤布设前后淹没对比
— 5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