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127
渗透参数:
( - 0.001 ] 0.5
)
REXP = [ θ wlt / θ wlt,sand (19)
式中:UZTWM 为上层张力水蓄水容量,mm;UZFWM 为上层自由水蓄水容量,mm;UZK 为上层自由
水日出流系数,d ;LZTWM 为下层张力水蓄水容量,mm;LZFSM 为下层浅层自由水蓄水容量,mm;
-1
LZFPM 为下层深层自由水蓄水容量,mm;LZSK 为下层浅层自由水日出流系数,d ;LZPK 下层深层
-1
自 由 水 日 出 流 系 数 , d ; ZPERC 为 最 大 下 渗 率 ; REXP 为 下 渗 曲 线 指 数 系 数 ; θ fld 为 田 间 持 水 量 ,
-1
cm /cm ;θ wlt 为凋萎系数,cm /cm ;θ s 为饱和含水量,cm /cm ;n 为经验指数;K s 为饱和水力传导度;
3
3
3
3
3
3
D s 为河网密度;∆t 为时间步长;μ 为土壤给水度;θ 为砂土凋萎系数,cm /cm ;Z up 为上层土壤厚
3
3
wlt,and
s
度,mm;Z max 为上下层土壤总厚度,mm。
基于式(9)—(19)计算研究区域内各水文单元的土壤属性参数,模型进一步完成对渗透、土壤蓄
水和径流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将土壤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相对较薄,下层通常较厚,由上至下逐
层提供水分以满足蒸散需求。每一层土壤水分由张力水和自由水组成,它们相互转化影响土壤水分状
态并产生径流,算法细节参见文献[34]。此外,为提高月尺度模型的模拟精度与稳定性,模型根据土
壤蓄水状态,将运算时段动态划分为若干个更小的时间步长,以 5 mm 为一个水量级,则:
NINC = fix{1 + 0.2 × (UZFWC + TWX)} (20)
PINC = TWX/NINC (21)
式中:NINC 为每月模型运算时间步长数,d;fix 为取整函数;UZFWC 为上层自由水蓄量,mm;TWX
为满足上层张力水最大容量后的总剩余净雨量,mm;PINC 为满足上层张力水最大容量后的步长剩余
净雨量,mm。
不透水面积上出流的直接径流,与透水面的上层自由水达到其饱和值(即上层自由水最大容量
UZFWM)时超出部分的产流之和,为地表径流:
NINC
SSUR = P e ∙IMP + ∑( PINC + UZFWC - UZFWM)(1 - IMP ) (22)
1
模型时间步长内,上层自由水出流为壤中流,下层深层和浅层自由水出流量,即地下径流总和,
分别为:
NINC
)
SIF = ∑(UZK∙UZFWC) × (1 - IMP × 30/NINC (23)
1
NINC
)
SBF = ∑( LZPK∙LZFPC + LZSK∙LZFSC × (1 - IMP) × 30/NINC (24)
1
式中:SSUR、SIF、SBF 分别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三者之和即为总径流量,mm;IMP 为
下垫面不透水率;LZFPC 为下层深层地下水蓄量,mm;LZFSC 为下层浅层地下水蓄量,mm。模型中地
表径流不经坡面汇流,将各自的净雨直接汇入河网,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经坡地汇流调蓄后进入河网汇流。
3.1.4 汇流模块 模型的汇流模块基于 HydroSHEDS 数据库中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河网和流域属
性数据 [40] ,采用单流向法计算每一对相邻网格之间的拓扑关系与水流联系(图 2),并进而计算各个网
格的上游集水面积与集水路径。由于汇流历时对月尺度汇流演算影响较小,各个网格的流量过程通过
对集水面积上的径流累加计算后得到。
3.2 碳循环模块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的固碳量与通过蒸腾作用损失的水分之比,即水分利用效率系数
(WUE)是反映生态系统或区域尺度上水碳关系的关键参数。基于 FLUXNET 在全球 244 个站点的水碳
通量数据(LaThuile 数据集),原始 WaSSI 模型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建立了基于 WUE 的 GPP-ET 的统计模
型。然而,该组经验参数无法反映气候持续变化背景下水碳耦合关系的演变。已有研究表明,空气中
的蒸发动力显著影响到水分利用效率 [41] ,目前表达 WUE 与饱和水汽压差(VPD)之间线性或非线性响
应关系的两种常用水分利用效率公式,分别是固有水分利用效率系数(IWUE) 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
[42]
[43]
系数(UWUE) 。Zhou 等 [44] 通过 34 个 AmeriFlux 站点的观测数据对 UWUE 和 IWUE 进行评估,结果表
— 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