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34
出:当聚类数目为 5 时,聚类效果最佳。因此,可以认为寸滩以上流域洪水期间对应的降雨可以划分
为 5 类,进一步统计了这些类型对应的降雨特征及流域出口的洪水过程特征,见下表 3 和图 3。
表 3 寸滩站以上流域不同类型降雨特点
聚类类型(平均值±标准差)
降雨特征 F P
A(n=21) B(n=32) C(n=24) D(n=2) E(n=12)
P 51.862±13.486 54.57±14.299 87.175±13.995 161.452±24.201 57.284±20.25 41.976 0.000***
m
P 4.201±0.857 4.741±1.592 5.579±0.699 6.709±0.613 4.686±1.109 5.299 0.001***
av
P 9.57±2.337 11.113±4.231 12.22±2.905 14.372±0.298 9.435±2.212 3.071 0.020**
max
R 0.371±0.19 0.429±0.192 0.429±0.203 0.368±0.153 0.38±0.159 0.465 0.761
p
R 0.746±0.215 0.81±0.232 0.641±0.118 0.705±0.054 0.645±0.191 3.129 0.019**
cv
Z 500.754±11.56 440.014±17.807 482.6±17.317 505.309±2.925 551.919±28.399 93.916 0.000***
占比 23.08% 35.16% 26.37% 2.20% 13.19%
注:F 和 P 分别为方差分析及其假设检验结果,F 越大,P 越小,代表不同类型之间差异越显著;***、**、*分别代表 1%、5%、10%
的显著性水平;下划线表示最小,加粗表示最大。
图 3 寸滩以上流域 5 类降雨下的洪水特征(A—E 用于区分降雨的类型)
表 3 和图 3 总结了 5 种流域降雨类型的典型特征及流域出口寸滩站的洪水过程特征。类型 A 至 E 的
降雨分别出现了 21、32、24、2、12 次,占比分别为 23.08%、35.16%、26.37%、2.20% 和 13.19%。
类型 A 降雨量级倒数第二小,雨峰出现时间较早、时程变化较为均匀、距离流域出口远,形成洪
峰流量小、持续时间中等的洪水过程。类型 B 降雨量级较小,距离流域出口最近,且时程不均匀程度
最大,形成中等量级、洪峰流量较大、洪水历时中等且峰现时间早的洪水过程。类型 C 降雨量级中
等、雨峰晚、时程分布较均匀且距流域出口较近,形成高洪峰、洪水历时较大的洪水过程。类型 D 降
— 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