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32
图 2 次洪期间流域面降雨过程与流域出口水文站洪水过程对应关系
雨过程中最大值(简称最大降雨量)P 表征为次洪期间流域的降雨量级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max
n
(1)
P m = ∑ a i P i
i = 1
P m
P av = (2)
T
式中:a 为泰森多边形面积权重因子;P 为第 i 个雨量站的累积降雨量,mm;n 为雨量站的个数;T 为
i
i
次洪期间降雨总历时,d。
3.1.2 降雨时程差异指标 采用雨峰系数 R [26] 和降雨时间变差系数 R [8] 反映流域降雨在时程分布的差
p cv
异,具体见式(3)(4)。雨峰系数反映流域降雨峰值出现时间,取值范围 0 到 1,越小表明雨峰越靠前,
反之越靠后。降雨时间变差系数则用于表征流域降雨在时程分布上不均匀性,值越大表明降雨时程分
布越不均匀。
R p = t P max (3)
T
n
∑( k i - 1 ) 2
R cv = i = 1 (4)
T - 1
为次洪期间最大降雨的出现时刻;k 为次洪期间第 i 时刻的雨量 P 与次洪期间平均降雨强度
i
i
式中:t P max
P 比值。
av
3.1.3 降雨空间分布指标 降雨中心距离流域出口位置 Z 用于表征降雨在流域空间分布。采用式(5)
确定流域降雨中心位置的坐标,结合流域出口水文测站的经纬度坐标,按照 Haversine 式(6)计算降雨
中心到流域出口水文测站距离 Z。Z 越小说明降雨中心距离流域出口越近,反之越远。
n n
∑ P i X i ∑ P i Y i
i = 1 i = 1
X = ,Y = (5)
n ∑ P i
n
∑ P i
( i = 1 i = 1 )
) )
Z = 2r ⋅ arcsin sin 2 (( Y P - Y 0 /2 + cos( ) cos( ) sin 2 ) ) (6)
X 0 (( X P - X 0 /2
X P
式中:X、Y 分别为降雨中心的经纬坐标;P 为雨量站的累积降雨量,mm;X 、Y 为雨量站的经纬
i
i
i
度;X 、Y 、X 、Y 分别代表流域的降雨中心和流域出口水文测站的经纬度;r 为地球平均半径,取
P P 0 0
6371 km。
3.2 洪水过程特征指标 为区分三峡入库场次洪水,采用多个洪水特征来描述洪水过程。基于 Rich⁃
ter 等 [27] 提出径流的主要特征,包括径流量、出现时间、频率、历时和变率等。参考上述特征,选取四
个层次的 8 个指标:量级特征(洪水总量 R 、洪峰流量 Q )、时间特征(洪涨历时 T 、洪落历时 T )、
sum p rise down
变化特征(洪涨速率 RQ 、洪落速率 RQ )和形态特征(偏态系数 CS、变异系数 CV),这些指标用于刻
rise down
画不同洪水过程,具体计算方法见表 1。
— 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