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27
(但非线性)的均衡策略集,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该博弈的理解。
本文以弥河流域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数值计算,基于博弈论分析确定水利工程生态服务价值实
现的可达性条件。弥河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理坐标:118°36′N—119°8′N,36°11′E—37°8′E),发源
于临朐县沂山西麓九山镇水石屋村附近。弥河干流自南向北流经潍坊市的临朐县、青州市、寿光市,
于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入渤海湾。弥河全长 206 km,流域面积 3863 km ,主要支流包括石河、丹
2
河、石沟河等 [33] 。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61 亿 m 。弥河流域拥有众多水利工程,如冶源水库、淌水
3
崖水库、黑虎山水库及弥河东方橡胶坝、青州市弥河拦河闸、弥河分流分洪闸等。基于弥河流域多维信
任支付意愿调研结果,上游临朐县在“清醒”状态下选择“争取”时的成本投入 c 为 3.45 元/(人·月);
中游和下游在上游“清醒”行动的影响下,“支付”的生态受益价值 v 为 9.35 元/(人·月)。在对调查
结果进行非零和处理的基础上,当前的流域生态补偿投入值和生态支付意愿的关系满足 v>c+1/4。弥
河流域具有实施水流生态补偿的可行性。
7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解析水利工程生态服务价值的内涵与要素特性,构建了涵盖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
文化服务三大类的功能分类体系,并建立了多维价值测算体系。本文重点解决了传统评估中功能界定
模糊、非市场价值核算缺失及区域异质性处理不足等关键问题,通过博弈论框架验证了生态补偿标准
在 v≥c+1/4 条件下的适用性。当前技术体系整合了经济学与生态学多学科方法,实现了从单一价值评
估向综合价值核算的范式转变,其方法论对水利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未来研究需
重点突破多源数据融合分析、跨尺度价值传导机制解析,以及动态补偿标准优化技术,致力于构建覆
盖“功能识别-价值量化-决策支持”全链条的技术体系,为流域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系统性解决
方案。
参 考 文 献:
.
[ 1 ] 张建香,汪亚峰,张耀宗,等 . 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阈值效应[J] 生态学报,2024,44
(23):10573-10581.
[ 2 ] 王浩,王佳,刘家宏,梅超 . 城市水循环演变及对策分析[J] 水利学报,2021,52(1):3-11.
.
[ 3 ] 武曼曼,李俊宏,李林林 . 水利工程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2024,42(1):
.
88-92.
[ 4 ] TINCH R, BEAUMONT N, SUNDERLAND T, et al. Economic valuation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a
review for decision make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19,8(4):359-378.
.
.
[ 5 ]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s
Nature,1997,387:253-260.
.
[ 6 ] 左其亭,秦西,马军霞 . 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发展思考[J] 中国水利,2024(6):21-25.
[ 7 ] 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 .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J] 水科学进展,2010,21(4):
.
550-559.
[ 8 ] 陈欣蔚,李红波,张文博,等 . 里下河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基于 Markov-FLUS
.
模型的多情景模拟分析[J] 资源科学,2025,47(1):182-195.
.
.
[ 9 ] 黄羽,幸悦,熊文 . 河湖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研究及应用展望[J] 水生态学杂志,2023,44(1):1-8.
[ 10] 郑阳,于福亮,桑学锋,等 . 长江流域水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
.
英文),2023,21(3):222-235.
[ 11] LONG X R, LIN H, AN X X, et a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ased on land use/cover
.
change in Dongting Lake wetland[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22,136:108619.
[ 12] 石惠春,师晓娟,刘鹿,等 . 兰州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与结果比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 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