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6期
P. 31
水 利 学 报
2021 年 6 月 SHUILI XUEBAO 第 52 卷 第 6 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21)06-0659-14
基于流域系统整体观的城市洪涝治理研究
陈文龙 ,徐宗学 ,宋利祥 ,张大伟 ,刘 培 1
1
1
2
1
(1. 珠江水利委员会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11;2. 北京师范大学 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针对传统城市洪涝治理洪、涝孤立考虑的弊端,在广州市 2020 年“5·22”特大暴雨洪涝成因分析的基础
上,提出了“洪涝同源”的流域系统整体观,建立了统一市政和水利设计雨型的“大包小、长包短”方法,构建了
“城市海绵-市政小排水系统-水利大排水系统”耦合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以广州市某区域洪涝治理为例,研究
表明,基于流域系统整体观进行工程布局优化,既满足高度城市化地区经济性和约束性原则,也可实现系统治
理、整体达标,有效避免了传统洪涝分治模式存在“因洪致涝、因涝致洪”的弊端,为我国城市洪涝治理提供了新
思路。
关键词:流域系统整体观;洪涝共治;雨型;洪涝模拟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00750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频发,已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的重要因素。陈文龙等 针对广州“5·22”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立足整体观和系统观,从降雨强度、城
市建设、城市小排水系统、城市大排水系统、外江潮汐影响等五个方面解析了广州城市洪涝成因,
并分析了传统城市洪涝治理模式“洪归洪,涝归涝,水利市政背靠背”的弊端。
设计雨型描述了暴雨强度过程,不同的设计雨型对产汇流及调蓄计算均有重要的影响,是城市
[3]
[2]
洪涝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 。国外对雨型研究起步较早,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国内对设计雨型研究
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水文和城市规划领域,且不同研究领域对设计雨型选样、场次划分、场
[4]
雨间隔时间、雨型的选择均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议 。目前,市政部门一般采用超定量法、年多次法,
主要研究 5 min 间隔 3 h 的短历时设计雨型;水利部门一般选取年最大值法,主要研究 1 h 间隔 1 d ~
[5]
60 d 等较长时段的设计雨型 。由于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水利和市政部门的设计暴雨成果存在一定
差异性,其中,水利长历时降雨的总量较大,而市政短历时降雨的峰值较大。针对该问题,近年来
[6]
学者从暴雨重现期衔接关系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7-10] 、暴雨时空分布规律 [11] 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总体而言,目前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的设计雨型仍无规范统一方法,亟需构建两者的衔接关系,以
确保洪涝共治对策的有效性。
城市洪涝模型是城市洪涝灾害防治设施工程规划与设计、洪涝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的科学基
础,长期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对径流特性的影响分析、城市洪涝模拟
等方面 [12] 。张建云等 [13] 系统归纳了城市化水文效应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剖析了水循环过程对快速
城市化进程的响应机制。宋晓猛等 [14] 从城市雨洪模型构建的角度,阐述了各种城市雨洪产汇流计算
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了城市雨洪模型的概念性框架与基本流程。蒋卫威等 [15] 从降水
收稿日期:2020-09-21;网络首发时间:2021-03-15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10312.1530.002.html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0929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8200);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06010078)
作者简介:陈文龙(1977-),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研究。E-mail:longyancwl@163.com
— 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