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66
水冷却管网一般布置在岸坡和坝后栈桥上 [18] ,为了便于随施工进度进行管网的转移与重复利用,移
动式制冷水站被广泛应用 [19] 。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冷水机组显示屏或管网安装的压力计、温度
计、流量计观测冷却水的供应状态 [20] ,并定期手动对换向阀门、管道泵、制冷水站等进行调控 [15-17] 。
随着智能通水技术的广泛应用,特高拱坝混凝土温控变得更加实时、在线、精准和个性化,但
制冷水站与管网系统的响应并没有变得更加柔性和精准,主要体现在:(1)制冷水站常按设计最大容
量进行配置,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2)冷却水在管网中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水温变化不可知,冷却水
的供应常不能满足智能通水系统的运行需求;(3)未实现对通水冷却管网的动态智能调控,实际操作
过程中常因人工调控滞后或疏漏造成换向不及时或管路通水异常。
[6]
本文在前期工作 的应用基础上,为弥补通水冷却管网在线监测与智能联控研究空白,进一步提
升混凝土施工温控质量与效率,在白鹤滩特高拱坝现场开展智能联控原型试验,实现对冷却水温
度、压力、流量的在线监测和对通水流向的智能调控,以揭示管网冷却水输送时空规律,为全面实
现通水冷却管网智能联控提供科学依据。
2 混凝土温控冷却水需求分析
2.1 冷却水需求确定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受胶凝材料水化热、边界散热和通水冷却换热的影响
而随龄期动态变化,为控制混凝土温度按照预设的目标曲线发展,需要定量计算各热源、冷源及边
界对混凝土温度的热流量,进而确定各项温控措施的具体参数,如依据通水冷却应提供的换热量确
定冷却水的温度、流量与流向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单仓混凝土换热的计算可简化描述如下:
]
- å
t
cm[ T ( ) t - T ( ) = ϕ - ϕ + ϕ (1)
0 + e
t
式中:c 为该仓混凝土的比热容,J/(kg·℃);m 为质量,kg; T ( ) t 、T ( )分别为混凝土当前时刻 t 和
0
初始 t 时刻的平均温度,即混凝土的目标温控曲线; ϕ 为混凝土的水化热;ϕ 为通水换热量;ϕ 为
0 + - e
与基岩、混凝土及大气等边界的换热量,J。
含冷却水管的混凝土结构的传热过程可描述为:(1)与冷却水之间,冷却水通过对流与冷却水管
换热,冷却水管通过导热与混凝土换热;(2)与基岩及周围混凝土之间,主要换热方式为热传导;
(3)与大气之间,主要换热方式为热辐射+热对流。三种换热方式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ϕ dT
q = = -λ (2)
d A dx
q = hDT = h(T - T ) (3)
v l f
ϕ = εAσT 4 (4)
r r
式中: q 为导热热流密度,J/m ; ϕ 为导热量,J; A 为换热面积,m ; λ 为导热系数,J/(m·℃);
2
2
d
2
dT dx 为某方向的温度梯度,℃/m; q 为对流热流密度,J/m ; h 为表面传热系数,J/(m·℃); T 为
v l
流体温度,℃; T 为壁面温度,℃; ϕ 为热辐射量,J; ε 为物体的黑度; σ 为斯忒藩-玻尔兹曼
f r
2
常量,J/(m·K ); T 为物体的热力学温度,K。
4
r
如图 1 所示,基于式(1)和温控设计标准中给定的混凝土目标温控曲线 T ( ) t 可以计算出通水冷却
应带走的换热量 ϕ ,进一步基于混凝土温控的传热过程,基于热传导式(2)、热对流式(3)和热辐射
-
式(4)的传热理论公式,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冷却水的需求曲线,即流量 Q 、水温 T 和流向 D 需求
n n n
曲线。也可通过仿真分析或其它智能控制算法如 Fuzzy-PID 等计算混凝土温度与冷却水流量、水温及
流向的相关性,形成相应的冷却水需求曲线,如下式:
ì T ijk ∈{T ,T , }
ï ï n 1 2
W ijk = í Q ijk ∈[0,Q ] (5)
n n m
ï ï ijk
î D n ∈{+1, - 1 }
— 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