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111

#
                   1∶100 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 与 4 表孔采用分流齿坎后,在表孔全开泄洪与校核洪水运行工
                                                     #
               况下,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分别由 14.15×9.8 kPa、24.69×9.8 kPa 降低至 10.15×9.8 kPa、12.74×
               9.8 kPa,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研究目标。
                   试验研究过程中,针对分流齿坎布置开展了敏感性对比试验研究                              [34] ,对比试验了 4 个方案,其中
               方案 I 为不设分流齿坎方案,方案Ⅱ为 1 表孔增设分流齿坎,4 表孔不设; 方案Ⅲ为 4 表孔增设分流
                                                                                             #
                                                                        #
                                                   #
               齿坎,1 表孔不设;方案Ⅳ为 1 与 4 表孔均增设分流齿坎,表 2 给出了表孔全开运行与表深联合运行
                                               #
                      #
                                           #
               工况下水电站底板最大冲击压强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增设分流齿坎能够有效降低水垫塘底板最大
               冲击压强的量值并使之满足不大于 15×9.8 kPa 的技术要求。在 6 表孔全开泄洪工况下,尽管 4 个方案
               的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都能满足不大于 15.0×9.8 kPa 的技术要求,但最大冲击压强的量值有比较
               明显的差异。单独对 1 或 4 表孔增设分流齿坎,更有利于降低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的量值。进一
                                       #
                                   #
               步的分析表明,在 6 表孔泄洪时,各表孔水舌在挑射进入水垫塘后在横向上出现了部分搭接或碰并情
               况,对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增设体型合理的分流齿坎后,能够有效控制各表孔
               水舌之间的搭接或碰并情况,从而达到降低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的目的。


                                       表 2  各对比方案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值与出现位置
                                               测点位置                       对应测点的
                    工况      方案                                                           最大冲击压强×9.8/kPa
                                  测点编号     桩号/m    横向位置/m    高程/m       动水压强×9.8/kPa
                             Ⅰ      F5     145.00    15.00   560.00         65.25              14.15
                             Ⅱ      G1     125.00    10.00   560.00         58.25              6.70
                  6 表孔泄洪
                             Ⅲ      E4     130.0     20.0    560.00         59.70              8.70
                             Ⅳ      G2     130.00    10.00   560.00         61.20              10.15
                             Ⅰ      G12    190.00    10.00   560.00         92.10              24.69
                             Ⅱ      I14    190.00    0.00    560.00         96.05              28.64
                校核洪水工况
                             Ⅲ      R2     197.5     15.0    560.00         83.85              16.44
                             Ⅳ      O14    200.0     -30.0   560.35         79.80              12.74


                   研究中还发现,采用分流齿坎后,由于改变了表孔水舌的入水范围与姿态,会对水垫塘水流流
               态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若分流齿坎组合布置方案采用不当,则容易导致水垫塘出现偏流流态,因此
               在进行方案甄别时,除了需要关注最大冲击压强指标外,还需要结合水垫塘内的水流流态进行综合
               评判,以筛除“伪优”组合方案。


               4  分流齿坎宽度的合理取值研究


                   利用前述 1∶100 整体水工模型,开展了分流齿坎宽度合理取值的系列试验研究。试验分两组,第
               一组试验是在保留 4 表孔采用双侧分流齿坎的前提下,研究 1 表孔外侧分流齿坎宽度的合理取值问
                                                                        #
                                 #
                                       #
               题,第二组试验是在保留 1 表孔采用外侧分流齿坎的前提下,研究 4 表孔双侧分流齿坎宽度的合理取
                                                                             #
               值问题。
                                         #
                   在系列试验研究中,对 1 表孔外侧分流齿坎采用的宽度有 0、0.6、1.2、2.4、3.6、4.8、6.0 和 7.2 m
               共 8 个 方 案 , 对 应 的 齿 槽 比 为 0~0.417。 对 4 表 孔 外 侧 分 流 齿 坎 采 用 的 宽 度 有 0、 1.2、 1.2、 2.4、
                                                         #
               3.6、4.2、4.8 和 6.0 m 共 8 个方案,对应的总齿槽比为 0~0.654。分流齿坎纵向长度为 10.3 m,坎高
               为 3.3 m。
                   图 2 绘制了第一组试验 1 表孔分流齿坎齿槽比与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之间的关系曲线。由图
                                         #
               可见:
                  (1)对于表孔与深孔联合泄洪的校核洪水工况,当齿槽比为 0.10~0.30 时,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
               压强能够控制在 15.0×9.8 kPa以内,齿槽比小于 0.10或大于 0.30,冲击压强最大值都会高于 15.0×9.8 kPa。

                                                                                              — 1243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