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109

本文以高拱坝溢流表孔分流齿坎为主题,在回顾其工程运用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白鹤
               滩水电站可研阶段坝身泄洪水工模型试验结果,探究分流齿坎的布置体型与作用效果,为后续类似
               工程提供参考。

                                              表 1  部分高拱坝坝身泄洪水力学指标
                 序号   工程名称     坝高/m  落差/m   流量/(m /s)  泄洪功率/MW    枯水期河槽宽度/m      基岩情况     河谷形态    完建年份
                                                  3
                  1   锦屏一级      305    225    10100      22600       80~100       大理岩       V 型     2013
                  2     小湾      292   225.9   16890      38300       80~100       片麻岩       V 型     2010
                  3    白鹤滩      289   200.7   30000      62610        50~90       玄武岩       V 型     2021
                  4    溪洛渡      278   189.5   32278      59942       70~100       玄武岩       U 型     2014
                  5     二滩      240   166.3   16300      26500       80~100       正长岩       V 型     1998
                  6    构皮滩      232.5  144    25840      38300         136      石灰岩砂岩       V 型     2009




               2  高拱坝溢流表孔分流齿坎的相关研究与工程应用

                   作为高拱坝溢流表孔体型优化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分流齿坎方案已在二滩、溪洛渡、构皮滩
               等大型高拱坝工程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26-28] 。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表明,表孔增设分流齿坎,可以促进表
               孔挑流水舌在横、纵向上的分散,有效降低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
                   从体型布置看,分流齿坎的类型可以分为双边齿坎、双中齿坎、内侧边齿坎、以及外侧边齿坎
               四大类。而分流齿坎的细部尺寸,则包括齿坎高度、齿坎宽度与挑角三个最为关键的参数。已有研
               究表明,增设分流齿坎的效果,不仅与分流齿坎的类型、细部尺寸有关,而且与不同表孔采用不同
               齿坎布置的组合方式有很大关系,需要开展大量系统的试验研究以择其优。我国目前已建成投产的
               二滩、溪洛渡、构皮滩水电站三座高拱坝工程,均采用了不同的分流齿坎布置方式。
                   二滩水电站坝身泄洪布置有 7 个表孔与 6 个中孔,表孔堰顶高程 1188.5 m,堰上正常水头 11. 5 m,
               每孔宽度 11 m,闸墩宽 11 m,溢流前缘总宽 143 m。为分散水流以适应表孔、中孔水流撞击消能的需
                                                                   #
                                                               #
                                                                                                #
                                                                                            #
               要,表孔出流采用自由跌落大差动跌坎消能形式, 1 、3 、5 、7 孔跌坎俯角 30°,2 、4 、6 孔跌坎
                                                                                                    #
                                                                       #
                                                                          #
               俯角 20°,泄流时可把水舌沿水流方向分散成两片。同时,在 2 —6 孔跌坎上布置双侧分流齿坎,在
                                                                            #
                                                                        #
               1 与 7 孔外侧布置单侧分流齿坎,以利水舌进一步分散。各分流齿的挑角均为 20°,为防止分流齿坎
                    #
                #
               出现空化空蚀破坏,每个齿侧设置 2 个直径 0.3 m 的通气孔,并与齿坎下游 2 个直径 0.3 m 的通气孔相
               连通。表孔采用大差动跌坎加分流齿后,泄流水舌能纵、横向充分扩散,大大减小了水垫塘底板的
               动水压力。水工模型试验表明,其冲击动压比不设分流齿坎时减小 80%以上,消能效果十分显著                                          [1-4,26] ,
               成功地解决了坝身表孔单独运行这一最不利工况下的泄洪消能问题,为高拱坝、大泄量表孔溢洪道
               提供了一种新型消能工。
                   溪洛渡水电站坝身泄洪采用“分层出流、 空中碰撞、水垫塘消能”的布置形式,坝身泄洪孔口布
               置 7 个表孔和 8 个中孔,平面上相间布置。其中表孔尺寸为 7~12.5 m×13.5 m(宽×高),溢流堰顶高程
                                                                        #
                                                                    #
                                                                                                    #
                                                                                                #
               586.50 m,设弧形闸门,出口为大差动挑流齿坎,其中,1 、7 出口鼻坎采用俯角 10°,2 、6 采用俯
                                                                                         #
                                           #
                                                                                      #
                       #
                           #
               角 30°,3 、5 采用水平出流,4 采用俯角 20°,为进一步促进表孔水舌分散,2 —6 表孔出口中间均设
               置 2 个中齿坎,将水舌分为 3 股较深的水流,从而改变水舌的形状和落水范围。中孔尺寸为 8~6 m×
               6.7 m,孔底高程 499.5~501.0 m,进口设 平板检修闸门,孔壁设钢衬,出口孔口设弧形工作闸门,
               挑流出流;坝身孔口泄洪挑流水舌均匀归槽至坝下水垫塘,水垫塘长 360 m,末端设二道坝。坝身孔
               口最大泄量 30 902 m /s,约占枢纽总泄量的 60%。通过一系列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实施方案
                                  3
               的坝身孔口具备体型设计合理,进口水流条件良好,流态稳定,在各种水位工况下,坝身泄洪水流
               归槽良好,且由于水垫塘水深达 60~80 m,水垫塘底板最大动水冲击压力不大,仅在宣泄校核洪水
                                    [9]
               时测值达到 15.1×9.8 kPa 。
                                                                                              — 1241  —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