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13

(a)                 (b)                  (c)                  (d)
               图中黑色粗箭头表示产汇流汇入的水量,包括河道上下游入流、出流,河道两侧汇入;左右两侧黑色小箭头表示水位超过堤防时,
               河道水量外溢;黑点示意产流水量;内部小椭圆表示淹没区范围,外部大椭圆表示流域总体范围,流域面积远远大于淹没区面积:
              (a)水文与水动力的串联耦合,水文与水动力计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水文计算的产汇流加载到河道上游或河道侧向有限地点,作为
               水动力计算的边界条件;(b)水文与一维水动力的动态单向耦合,水文汇流水量加载到河道上游及河道内;(c)已有水文产流模型与二维
               水动力的动态单向耦合,空间上不分区,水文产流量作为源项加载到水动力模型,水文汇流与水动力计算采用二维浅水方程;(d)水文
               与二维水动力直接动态双向耦合,空间分区,不同区域以动边界连接。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模型。

                                               图 6  水文与水动力的不同耦合示意图
               过固定内边界位置来实现水文产汇流模型与二维水动力模型的耦合。对于山区流域的洪涝模拟和预
               报问题,在揭示水文过程与水动力过程的动态互馈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模型和水动力模型
               的特点,建立水文与水动力的动态双向耦合模型值得深入开展研究,在提高流域洪涝模拟和预报精
               度的同时,达到模拟精度与计算效率的优化配置是今后有待深入探讨的方向。
                   流域洪涝发生和发展的水文过程与水动力过程在时间是同时进行的,在空间上是紧密联系的,
               水文信息与水动力信息存在动态互馈关系。如图 6(a)中所示,常用的水文与水动力的串联耦合模型
               将水文过程与水动力过程在时间上分开进行;在空间上,水文计算的汇流水量结果作为水动力过程
               的边界点,边界点流量数值集中了河道两岸的汇流水量,常常会夸大河道上游入口的流量,流量边
               界点位置选定具有人为因素,如果边界条件加载的不合理,串联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将会存在一定
               的误差。如图 6(b)所示,水文与一维水动力模型的动态单向耦合(如 MIKE SHE 与 MIKE 11 的动态单
               向耦合),全流域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产汇流流量,产汇流水量作为边界条件或源项加载到一维
               河道上游或侧向有限个节点上,计算网格一旦确定,边界点位置不再变化,水动力过程不对水文过
               程产生影响,一维水动力模型功能限制了模型的应用范围。如图 6(c)所示,已有的水文产流模型与
               二维水动力模型动态单向耦合,如 TRIBS-OFM、FRAS、Hydroinfo,克服了串联耦合及水文与一维水
               动力动态单向耦合模型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模型精度。这类水文与二维水动力的动态单向耦合模
               型中,水动力过程不对水文过程产生影响,如果推广到流域范围的洪涝模拟和预报,需要解决数值
               格式稳定性和计算效率问题。图 6(d)为水文与二维水动力的直接动态双向耦合模型(DBCM),流域水
               文计算与水动力计算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上,水文计算产汇流水量结果作为水动力计算的边
               界条件,仅在积水等局部区域进行二维水动力计算,水文计算结果按实际发生位置动态加载到淹没
               区的周围,淹没区与水文产汇流区以动边界动态连接,动边界位置随时间变化。图 6(d)为水文产汇
               流模型与二维水动力的动态双向耦合模型,即 DBCM 模型示意图,该模型仅在局部区间进行二维水
               动力计算,实现水文产汇流模型与二维(包括一维)水动力模型的直接动态双向耦合。如果在全流域
               采用二维浅水模型进行计算,此时 DBCM 等价于图 6(c)的水文产流模型与二维水动力模型的动态单
               向耦合。反过来,图 6(c)的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不能包含 DBCM 的功能,因为图 6(c)中的水文模
               型,仅进行产流计算,汇流计算需要通过浅水方程实现,不能开展局部二维水动力计算,需要在全流
               域进行二维水动力计算,相当于流域全动力洪涝模型。DBCM 模型能更合理地反映流域水文过程与水
               动力过程的动态双向互馈机制,动态双向耦合模型在流域范围的洪涝模拟和预报中将具有发展潜力。


               3  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归纳与展望


                   对于洪涝灾害模拟和预报,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具有优势。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理论需要

                                                                                              — 1145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