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9

t + Δt                 t + Δt
                                                      No                     No
                                       开     水文            流量      水动力           结
                                       始     模型     t ≥ T           模型     t ≥ T  束
                                                        (a)串联耦合

                                                         t + Δt
                                                                            No
                                       开      水文        流量       水动力             结
                                       始      模型                  模型     t ≥ T   束

                                                      (b)动态单向耦合
                                                         t + Δt
                                                                            No
                                       开      水文        流量       水动力     t ≥ T   结
                                       始      模型        水位        模型             束
                                                      (c)动态双向耦合

                                                 图 1  水文模型与水动力模型耦合
               就相当于串联耦合模型。如图 1(c),动态双向耦合模型,在时刻 t 水文与水动力同时计算,水文计算
               信息影响水动力计算,水动力计算信息影响水文计算,水文与水动力的影响是双向的。高分辨率的
               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二维浅水方程的动态双向耦合,显然水文模型和水动力模型均具有高分辨率,这
               样的动态双向耦合模型国内外还没有文献报道,也是将要建立的耦合模型。
                   将水文和水动力模型进行更合理的耦合,充分反映水文过程与水动力过程的互馈机制,提高洪
               涝预报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宋利祥等                           [46] 指出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的本质区别在
               于是否合理考虑了水文与水动力过程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水文驱动水动力模型的边界形式以及局部
               淹没状态对汇水单元水文响应过程的影响。因此亟需在探索水文水动力自适应耦合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水文与水动力动态双向耦合的洪涝模拟和预报模型,可为流域洪涝水文水动力过程精细化与高
               效模拟奠定理论基础。
               2.3.1  水文与水动力模型串联耦合                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中应用最成熟的耦合方法是“串联耦
               合”。从洪涝过程的起始时刻到结束时刻,串联耦合模型首先独立运行水文模型,进行产汇流计算,
               获得河道上游断面及河道支流控制断面处的流量随时间变化过程。将这个流量过程作为水动力模型
               的输入边界条件,然后独立进行水动力计算,获得河道、河漫滩等积水区的水流运动信息。水文计
               算和水动力计算两个过程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属于前后的串联关系。
                   由于各种水文模型均可输出控制断面的流量过程,容易满足串联耦合模拟的需求,常用于水文
               与水动力串联耦合。McMillan 利用降雨产流模型与一维动力波方程,将降雨产流过程作为动力波方
               程的上游边界,分析不同频率降雨产生的洪水对城市的淹没情况                                [47] 。采用串联耦合模型的有 Mon⁃
                   [48]    [49]        [50]
               tanari  、Choi  和 Grimaldi  等,研究将水文模型的产流过程作为一维、二维水动力模型的上游流量
               边界,驱动水动力模型运行。一些串联耦合模型的应用与研究,还可以参考文献[51-52]。此外,一些
                                             [54]
                                [53]
               成熟的模型如 SWAT 、HEC-HMS 、MIKE系列               [55-56] 等的应用,多是采取水文模型与水动力模型的串联
               耦合方式。采用基于地貌特征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 GBHM与 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进行串联耦合,模
               拟三峡区间降雨产汇流过程。其它水文与水动力耦合模型研究与应用,参见参考文献[57-60]。
                   串联式耦合模型应用方便,对于较小的空间区域可以获得合理的精度。但是对于较大范围的流
               域洪涝预报问题,水文过程与水动力过程的互馈作用更加敏感。水文与水动力串联耦合模型,仅在
               包括河湖、河漫滩和低洼积水区进行水动力计算,在积水区之外的流域进行水文产汇流积水,水文
               计算结果为水动力计算提供边界条件。在应用水文与水动力的串联耦合模型时,需要确定淹没区周
               围流量边界点的位置和边界点数量的合理性,保证每个边界点的流量随时间变化与实际汇流过程相
               符,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边界点位置和流量过程的选取,减小模拟和预报结果的误差。事实上,在暴
               雨过程中洪涝淹没区范围随时间变化,水动力模型的流量边界点位置也随时间变动,水文汇流进入

                                                                                              — 114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