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22年第53卷第9期
P. 29
图 2 水云模型参数校准前、后模拟值与雷达卫星后向散射系数的对比
3.2 基于光学和雷达信息的实际灌溉面积提取方法 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土壤和植被含水量较为敏
感,而灌溉事件会导致地块的土壤含水量和植被含水量显著增加,因此可基于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时
序变化对灌溉信号进行探测,对实际灌溉面积进行提取。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序差值和局部阈
值法的实际灌溉面积提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1)基于全局阈值的分割计算。基于相邻时序的雷达卫星遥感数据计算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差值,
基于全局阈值对潜在灌溉地块进行分割计算:
Δ VV = VV - VV t1 (6)
t2
Irrig= Δ VV>Th (7)
1
式中:Δ VV为时段 V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值;VV 和 VV 分别为 t2和 t1时刻 V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
t1
t2
值;Th为全局分割阈值;Irrig为基于全局阈值分割的潜在灌溉区域。全局分割阈值可基于 3.1节水云
1
模型对灌溉事件的量化模拟分析确定,本文中的全局分割阈值为 1dB。
(2)局部阈值分割的计算。为了抑制裸土地表粗糙度变化对时序后向散射系数产生的影响,引入
植被指数对作物种植区域进行增强:
Δ EVV = Δ VV·NDVI (8)
与大范围的降水导致的区域后向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不同,灌溉事件导致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呈现明显
的局地变化特征,可使用局部阈值法对潜在灌溉地块进行分割计算。首先,将研究区划分为 L × L的 n
个网格。由于灵寿县磁右灌区地块多为矩形的畦田,畦长为 20~60m,畦宽为 2~10m。本文结合研
究区地块特征信息,选用畦长的 30~50倍作为网格大小,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 L为 2km。针对每
个网格内的图像数据进行阈值分割计算:
Irrig = Δ EVV>Th i (9)
2,i
然后,合并 n个网格计算结果得到区域的分割计算结果:
n
Irrig= Irrig 2,i (10)
2 ∑
i =0
式中:Irrig 为第 i个网格的潜在灌溉区;Th为第 i个网格内 Δ EVV的均值;Irrig为研究区基于局部
i
2
2,i
阈值分割的潜在灌溉区。
( 3)基于作物分类和灌溉制度的潜在灌溉区判别。受到雷达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全局和局部
阈值分割提取的潜在灌溉区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此,可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的作物分类和灌溉制
度对潜在的灌溉区进行判别:
Irrig= Crop (11)
3 m
式中:Crop为研究区常年同期灌溉的作物类型;Irrig为基于灌溉制度的研究区潜在灌溉区。最后,
3
m
4
— 1 0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