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120

3 混凝土碱- 硅酸反应产生及其破坏机理


                  ASR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其进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混凝土发生缓慢、长
              期的破坏行为。经过科研工作者长达数十年的攻关探索,关于 ASR演化进程与破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
              较为丰硕的成果。
              3.1 碱- 硅酸反应产生机理 ASR是指水泥中的碱性氧化物(NaO、K O)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与骨料
                                                                              2
                                                                        2
              中活性二氧化硅( SiO)发生的反应。ASR进程可简化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羟基离子引发的聚合
                                 2
              硅氧烷网络破裂产生碱硅酸和硅酸                 [26] ,如下所示:
                                                     +    -
                                       ≡Si - O - Si ≡ + R + OH  →≡Si - O - R + H - O - Si ≡            (1)
                                                           
                                                      +    +
              式中 R表示碱金属离子,如钠和钾离子(Na和 K )。硅酸产生后立即与其他的羟基离子反应,如下式
              所示:
                                            +    -
                                                          ≡
                                           R + OH + H - O - Si  →R - O - Si ≡ + H O                    (2)
                                                            
                                                                            2
                  由式(1)和式(2)产生的碱硅酸凝胶,具有无定形和吸湿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碱硅酸凝胶吸收其附近的自由水,如下所示:
                                                                   -
                                         R - O - Si ≡ + nH O  →≡Si - O - (H O)+ R +                    (3)
                                                      2 
                                                                            n
                                                                        2
              式中 n为水分子的数量。
                  从硅离子结合、转移的角度出发,可将 ASR演化过程描述为:①亚稳态硅溶解;②纳米凝胶硅溶
              胶的形成;③溶胶凝胶化;④凝胶吸水                   [6] ,即:
                                       1             2              3             4
                                     
                                                            2 溶胶态 
                                                                          2 凝胶态 
                                              2 离子态 
                             (SiO)     →(SiO)       →(SiO)       →(SiO)       →凝胶吸水                 (4)
                                 2 固态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 ASR试验均发现,ASR凝胶一般先出现在骨料表面,即在 ASR侵害的混凝
              土试件中,活性骨料周围产生 “反应环” 现象,如图 5所示。












                                               图 5 ASR “反应环” 显微镜照片    [27 - 28]
                  ASR在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混凝土试件的膨胀,因此,各国规范均推荐采用测长法,即基于试验经
              验(与膨胀阈值进行比较)对骨料活性进行分类;然而试件的宏观膨胀无法深度反映 ASR的反应机理。
              ASR往往发生在含活性二氧化硅的骨料中,活性二氧化硅具备特殊的晶体结构,因此,相关规范(如
              美国规范 ASTM C295和我国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SL352—2018))推荐使用岩相法,即通过电子
              显微镜观察骨料中矿物晶体的细观结构来判断骨料活性                            [29 - 30] ,然而岩相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判和误
              判,目前仅作为辅助诊断方法。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等仪器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微观尺度观察 ASR凝胶的结构,进而判断骨料活性及揭示反应机理                                           [31 - 33] ;这
              些高精度仪器虽然能观察到 ASR凝胶产物的微观结构或组成成分,但其研究成果无法对大坝等混凝土
              结构响应起指导性作用。作为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ASR反应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表
              征特点,如何从不同尺度综合揭示 ASR反应机理,进而建立完备可靠的活性骨料诊断体系仍然是待解
              决的问题。


                     8
                —  1 3 6 —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