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2023年第54卷第4期
P. 81

冀中部平原区水域面积填充率达到 18.5%,其中河渠、湖泊和坑塘水域面积填充率分别为 10.4%、60%
              和 20%,达到 198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滨海平原区水域面积填充率 45%,其中坑塘的水域面积填充
              率降低到 46%,河渠、湖泊的水域面积填充率为 30%和 80%,较 2000年水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3.3 中部平原区水面面积变化原因分析
              3.3.1 降水、蒸发及生态补水量 2001—2020年京津冀中部平原区降雨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如
              图 8(a)所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15mm,年增长速率为 2.5mm?a,远小于区域水面面积的增长速率。
              京津冀中部平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能力如图 8(b)所示,中部平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能力为 1145mm,
                                                                                                         3
              从变化斜率上看,2001—2020年中部平原水面蒸发能力年增长速率为 3.92mm?a,由 2001年的 1.53亿m,
                                      3
                                                                         3
              增加到 2020年的 3.97亿m ,每年的水面蒸发水量约为 2.55亿m 。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河道的生态补
              水主要发生在 2000年以后,如图 8(a)所示,根据统计资料,本世纪以来最早的一次生态补水发生在
                                                                      3
              2004年,当时白洋淀面临干淀危险,紧急从黄河引水 3.9亿m ,随后连续 4年对白洋淀进行补水,补
                                       3
                             3
              水量在 3.43亿m ~4.85亿m 。随后引黄补水中断,到 2018年引江水成为生态补水的主力水源,截止
                                                         3
              到 2020年底,引江生态补水已累计达到 65亿m 。除引黄水、引江水补给外,自 2004年起本地水库向
                                                                    3
                                                                                                   3
              河湖的下泄水量也逐年增加,从最初年下泄水量不足 1亿m 增长到当前下泄水量将近 40亿m 。


























                     图 8 中部平原降水、蒸发及生态补水量变化                           图 9 中部平原不同因素变化对水面面积影响

              3.3.2 水面面积变化原因与贡献分析 通常来讲水面面积与当年降水关系密切,但在京津冀平原区年
              降水量与水面面积并没有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如图 9(a)所示,决定系数已不足 0.1。人工生态补水
              与水面面积关系如图 9(b)所示,生态补水与水面面积大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2018年以后开展大规
                                                                        2
              模的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在此之前水面面积集中在 150~210km ,仅引江补水后水面面积才大幅增加。
              将中部平原河川径流量加上生态补水量再扣除水面蒸发损失量作为年河湖生态水量,年河湖生态水量
                                                                                                3
              与水面面积呈现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如图 9(c)所示,年河湖生态水量平均每增加 1亿m ,水面面积
                           2
                                                                                  2
              增加约 2.1km 。2020年较 2001年京津冀中部平原水面面积增加了 176km ,根据图 9(c)拟合的线性
                                                                                   3
              公式,采用贡献分析方法,计算得出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增加了 13.7亿m ,对水面面积增加的贡献
                      2
                                                                                                  2
                                                                3
              为 35km ,占比为 20%;生态补水量增加了 58.7亿m ,对水面面积增加的贡献为 148km ,占比为
                                                                   2
                                          3
              84%;水面蒸发增加了 2.4亿m ,导致水面面积减少 7km ,占比为- 4%。
                  京津冀中部平原区的径流系数为 0.17~0.28,大部分降水仅在汛期产生局部水面,短期内很难支
              撑河湖复苏的目标。生态补水仍是维持京津冀中部平原区水面面积的主要水源,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
              中线通水以来,引江水的生态引水也有本地水库的下泄水量,为京津冀平原河湖复苏提供了水源基础。
                                                                                                —  4 5 7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