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23年第54卷第10期
P. 54
(1)涵闸前抛投堵漏。戴家湖涵闸闸门险情发生后,现场立即组织在姜唐湖行洪区侧涵闸前进行
抛投堵漏。前期抛投材料为填充块石的小型钢筋笼;后期抛投材料主要为装有沙石编织袋的大型钢丝
网笼。抢险期间共抛投钢丝网笼约 500套、钢筋笼 92个、沙石料 3000余吨。但抢险初期抛投堵漏效
果欠佳,经过多轮抛投后,涵洞出水量偶有减小,但随着抛投停止又重新恢复。之后,在闸前放置用
钢管制作的大于孔口的排架封堵。
( 2)涵洞后构筑养水盆。在垂岗圩侧涵洞后构筑养水盆。利用行洪堤、西侧老堤和北侧东侧新筑
围堤,形成养水盆,减少行洪堤内外水头差。现场采取插旗定线的方式对新围堤进行放样,用挖掘机
和推土机进行施工。7月 29日 14时 30分养水盆新筑围堤与行洪堤合龙蓄水。随着养水盆水位抬高,
老堤背水侧出现管涌渗流;于是在管涌处又紧急构筑了老堤小型养水盆,控制住了渗流。由于含水量
高、部分断面坡度较陡,新筑堤防出现纵向裂缝;又对新堤进行了迎水坡削坡减载和背水坡加建堤后
2
平台等措施,随后养水盆围堤稳定。养水盆建成后顶口面积约 2万 m ,周长 643m,其中:姜唐湖行
洪堤长 177m、西侧老堤长 150m、新筑围堤长 316m。
( 3)涵闸前填筑黏土封堵平台。7月 29日,为进一步封堵涵闸漏洞,防止后续可能再次出现新一
轮的暴雨洪水,开始在姜唐湖行洪区侧涵闸前填筑黏土,以求彻底封堵溃损涵闸,阻断闸门漏水。填
筑工作由自卸汽车运送黏土,沿行洪堤从涵闸两侧向闸前逐层推进,并用推土机和挖掘机平土整形。
8月 1日晨黏土封堵平台填筑完成,平台顺行洪堤方向长 32m,平台顶端距行洪堤 29.6m,平台底部
水下前沿距行洪堤 55m,平台顶面高程 26.10~25.96m。
3 抛投堵漏材料力学分析
在戴家湖涵闸抢险初期,先是将块石装入钢筋笼在闸前抛投小型块石钢筋笼;后将沙、石混装入
编织袋,将多个沙石编织袋放入钢丝网笼中,增加体积形成大型沙石钢丝网笼抛投。抛投堵漏是针对
溃口抢险的经典措施。但在本次抢险过程中未能按预期控制漏水势头,在汛后对涵洞和闸门进行安全
鉴定时,在清理抢险抛投物的过程中发现,抢险时抛下的近 3000吨沙石料没有按设想驻留在涵洞内,
大多被冲至堤后。说明初期投下的材料未在抢险过程中发挥应有堵漏作用。以下针对两种抛投方案进
行力学分析 [13] ,以探寻初期堵漏失败的原因。
3.1 小型块石钢筋笼抛投材料受力分析 抢险时,
戴家湖涵闸行洪区侧闸前闸底板以上水深约 12m,
洪水通过涵洞 灌入 垂岗 圩,圩 内低洼 地被淹,垂
岗圩侧闸底板以上水深约为 4m,涵闸内外水头差
约为 8m。抢险初期,闸前采取抛投填满块石的小
型钢筋笼堵漏,钢筋笼近似于边长为 1m的立方
体,对其进行受力计算分析,如图 2所示:
堵漏石笼在竖直方向受石笼重力以及浮力作
用,石笼向下的合力计算公式如下:
V D g (1)
石
浮
N = G - F = ρ 石 V D g - ρ 水 石 石
石
式中:N为石笼对涵洞底板的压力;G为石笼的重
为 石 料 的 密 度,根 据
力;F 为石笼 的 浮 力;ρ 石
浮
图 2 戴家湖涵闸抢险小型块石钢筋笼抛投材料受力分析简图
3
3
测量取 2.5 × 10 kg?m (综合考虑钢筋笼的钢筋和
3
钢筋笼内的石料密度);V 为石笼的体积,取 1m ;D 为石笼中石块的密实度,即石块及钢筋的体积与
石 石
3
2
3
为水的密度,取 1 × 10 kg?m ;g为重力加速度,取 9.8m?s。
石笼体积之比,根据测量,取 0.75;ρ 水
由于上下游水头差导致涵洞内形成高速水流,为简化计算,设涵洞内的水流为均匀流,石笼仅底面接
触涵洞,且单面垂直面向水流,则堵漏石笼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水流冲击力可以由冲量公式推算 [14] ,即:
mv = F Δ t (2)
冲
9
— 1 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