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2023年第54卷第11期
P. 74
3
[21]
极易引发洪水,7月 25日的最高洪峰流量达到 1740.0m ?s 。
表 1 研究流域 6场典型降雨场次信息
3
降雨场次 所在流域 降雨历时 24h面雨量?mm 最大流量?(m ?s)
1 阜平 2007?07?2920∶00—2007?07?3020∶00 63.5 29.7
2 阜平 2012?09?0106∶00—2012?09?0206∶00 40.3 13.7
3 阜平 2013?08?1107∶00—2013?08?1207∶00 30.8 46.6
4 阜平 2016?07?2500∶00—2016?07?2600∶00 12.8 1740.0
5 紫荆关 2008?08?1000∶00—2008?08?1100∶00 45.5 6.8
6 紫荆关 2012?07?2104∶00—2012?07?2204∶00 172.2 2580.0
降雨场次的降雨强度、落区、历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径流形成结果。对流域而言,降雨时空
分布的均匀程度是影响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为定量的描述降雨过程的时空分布情
[22]
况,采用变差系数 Cv ,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尺度对典型降雨过程的均匀程度进行评价,并将其作为
划分降雨类型的指标:
n x 2
i
∑ ( )
-1
x
i =1 珋
Cv = (1)
槡 n
x为 n个雨量站的累积降雨量的平
式中:计算空间分布均匀性时,x为第 i个雨量站的累积降雨量, 珋
i
x为 n个小时面雨
均值,n为雨量站的数量;计算时间分布均匀性时,x为流域第 i个小时的面雨量, 珋
i
量的平均值,n为降雨持续时间总小时数。
通过设置 Cv临界值划分降雨类型,降雨空间分布均匀性的临界值 Cv为 0.40,降雨时间分布均匀
性的临界值 Cv为 1.00,当降雨场次的 Cv值小于 Cv临界值时,判断降雨在时间或空间上是相对均匀
的 [17,21] 。各降雨场次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的 Cv值及降雨类型见表 2。
表 2 6场降雨的 Cv值及降雨类型
降雨场次 1 2 3 4 5 6
空间分布 Cv 0.398 0.141 0.740 0.365 0.459 0.610
空间分布是否均匀 是 是 否 是 否 否
时间分布 Cv 0.601 0.882 2.393 1.477 1.378 1.887
时间分布是否均匀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3 实验方案
研究区域的地面观测数据包括来自阜平流域 8个、紫荆关流域 11个雨量站的实测小时降雨量和
阜平水文站、紫荆关水文站的实测小时径流量,空间分布见图 1,均由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提供。
本研究针对雷达反射率和 GTS数据进行同化。雷达数据采用了位于石家庄市的 SA波段多普勒雷达系
统,该系统的初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雷达扫描范围见图 2,覆盖半径为 250km,空间分辨率为
1km。GTS是传统的地面与高空气象数据的集合,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供,本研究通过程序仅
截取覆盖研究区的 GTS数据作为同化资料,并只针对该区域的数据转化为可被 WRF - 3DVAR同化的
格式。GFS(GlobalForecastingSystem)是由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提供的实时数据,用于驱动 WRF模式的
初始场和边界场,空间分辨率为 1.0° × 1.0°,每隔 6h更新一次。
3.1 WRF?WRF - Hydro耦合预报系统构建 考虑到两个研究流域位于山区,降雨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
WRF模式预报结果仍会受到空间误差的影响 [23] 。为了获取可靠的预报降雨,前期利用天气雷达对云雨系统
的探测能力和获取瞬时降雨信息的优势,结合传统气象监测数据,基于 WRF - 3DVAR三维变分数据同化系统,
开展了数据同化频率对 WRF模式降雨预报的影响研究。前期成果 [19] 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降雨输入。
为使设置的嵌套网格与雷达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尽可能相近,并提高优化效率,采用三层嵌套网格
的方式逐层增加区域的水平分辨率,最外层网格范围的设置利于同化大尺度的 GTS数据,使模式运行
3
— 1 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