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69
目前针对鱼类产卵期生态流量的研究方法纷繁多样,但由于不同方法侧重点不同,所得结果差距
较大,且大多数方法需要详细的地形数据、水文数据及生态数据等,在普遍缺乏资料的中小河流应用
受限 [14] 。而随着我国生态流量目标制定和保障工作的全面推进,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适应范围广的敏
感期生态流量目标制定方法与关键阈值显得尤为迫切。在众多水文水动力参数中,考虑到流速对鱼类
洄游产卵的影响至关重要,且不同河段的流速具有可比性,本文将重点研究面向生态流量目标制定的
流速阈值。为此,结合水资源分区、鱼类区划、地形条件等,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流天然
径流过程和鱼类产卵期水文水动力需求,研究提出一套全国分区分类河流敏感期生态流速阈值体系,
并基于阈值体系开展了全国 217个鱼类生境保护重点断面的敏感生态流量目标核算,为我国河流敏感
生态流量目标的合理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及分区分类 本文研究范围为全国主要河流中具备鱼类生境保护要求的河段。分区主要依
据全国水资源区划,同时结合鱼类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将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拆解组合,最终
划分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六大区域。松
花江和辽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寒冷干燥、冰封期长、河流本底条件相似,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和鱼类群
落,该地区鱼类区划属于北方区系,主要以鲑科、茴鱼科和狗鱼科等耐寒性强的鱼类为主;黄河、海
河和淮河流域多为北方平原河流,其主要保护鱼类为鲤科,除黄河上游外,各流域气候特征和地形条
件相似,统称为黄淮海地区;而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的气候特征、地形条件和鱼类分布差异较为明
显,而与西南地区的河流相似度较高,因此将长江上游与西南诸河合并为西南地区,以突出其生态本
底条件的相似性;长江中下游的鱼类多属于江河平原区系,以暖水性、静水性鱼类为主,如鲤科的大
部分种类;东南沿海和珠江区多为丘陵山区,其鱼类区划均属于华南分区,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鱼
类为主,如鲤科的!亚科与鳅科等。西北地区河流敏感生态保护重点是河谷林草和尾闾湿地,因此本
文重点开展其余五个分区的鱼类产卵期敏感生态流量研究。
分类依据主要考虑断面集水面积和地形起伏度。河流规模、河道比降直接决定了鱼类栖息地的水
动力条件,断面集水面积对于河流的规模和天然流量条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鱼类选择产卵场
的规模和开阔度;而地形起伏度则决定了河流流速的基本条件,这对于鱼类物种的组成分布有着显著
的影响。例如,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鱼类物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地形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喜欢在
2
流水性和缓流中生活的鱼类的分布。本文将集水面积超过 10000km 的控制断面为大站,反之为小站;
在地形条件方面,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按山区河段、平原河段分类,西南地
区分为横断山区河段和其它山区河段,东南沿海地区均为山区河段。
根据农村农业部公布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选取 217个同时具备重要产卵场和控制性
水文站的河段作为本文研究目标,各河段对应控制断面位置及分类如图 1所示。其中东北地区 35个断
面、黄淮海地区 49个断面、西南地区 40个断面、长江中下游地区 49个断面、东南沿海地区 44个断面。
2.2 分区代表性鱼类评价 根据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筛选各分区代表性鱼
类,筛选原则为代表性鱼类为分区内至少 5个保护区的重点保护物种。结合 29本流域?省份鱼类志、
鱼类资源调研报告及相关参考文献等,详细梳理了 47种代表性鱼类的产卵繁殖信息,综合得到分区
内不同鱼类产卵时期和鱼卵孵化时间的最大公约数,结果如表 1所示。东北地区以土著冷水鱼和特有
经济鱼类为主,其中冷水鱼产卵期集中在 4—5月份,鱼卵孵化持续时间(从受精卵到仔鱼阶段)约为
10d,而鳜、鳊等经济鱼类产卵期在 6—7月份,鱼卵孵化持续时间约为 7d;黄淮海地区以黄河特有
鱼类、重要经济鱼类为主,产卵期集中在 4—7月份,鱼卵孵化持续时间约为 5d;长江中下游地区主
要以 “四大家鱼” 等经济鱼类保护为主,鱼卵孵化持续时间约为 5d;东南沿海地区以沿海经济鱼类
为主,产卵期集中在 3—6月份,鱼卵孵化持续时间约为 5d。
— 1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