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2025年第56卷第2期
P. 96
图 10 Q= 15.9L?s、Z?H= 0.4不同淤积厚度时垂向紊动强度比值分布
基于泥沙淤积后的流场特性变化规律可知,淤积体存在导致糙率增加、阻力增大,因此作为主流
的切向流速在无悬板区域内减小,使得沉降在该区域内的较大粒径难以再次起动随水流排出,造成泥
沙在该区域持续淤积,故运行过程中淤积体厚度持续增加,淤积体厚度增加至 δ ?h = 0.4 与 δ ?h = 0.6 时,
部分区域出现波状淤积以及旋流强度降低致使的空气涡摆动,因此漏斗室大部分区域内,径向和垂向
紊动强度随泥沙淤积量增大而增强,水流紊动加剧,较大的紊动强度致使悬移质泥沙难以沉降,故此
时漏斗悬移质泥沙截除率大幅降低。此即是造成原型工程运行过程中 “细颗粒泥沙截不住,大粒径泥
沙排不出” 的主要原因,从而使得其泥沙截除率低下且淤积严重。
基于以上试验所得出的不同淤积工况下的流场特性、泥沙截除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在原型
工程运行中,底板泥沙淤积至 δ ?h = 0.4时,泥沙截除效果已较为不理想,不适宜继续运行。为保证相
对较高的泥沙截除率,原型工程可根据原型观测数据,计算出各工况下不同厚度的淤积体形成需要的
运行时间,以运行至淤积体厚度达 δ ?h = 0.4~0.6时的时间为运行周期,在每一运行周期结束后采取适
当的清淤措施。
4 结论
(1)排沙耗水率随淤积体厚度的增大而增大,泥沙截除率随淤积体厚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与 δ ?h =
0(无淤积体)相比,δ ?h从 0.2增加至 0.6后,不同处理流量下排沙耗水率增加至无淤积时的 1.27~2.14
倍,泥沙截除率减少了 33%~57%。
( 2)底板泥沙淤积改变了空气涡尺寸及形态,随着泥沙淤积量增加,空气涡直径与与 δ ?h = 0 (无淤
积体)相比减小了 5.95%~53.07%,由稳定 贯 穿变化 至 频 繁 摆 动 偏 离 底 孔,δ ?h = 0.6时,变 化 最 为
显著。
(3)随着泥沙淤积量增加,切向流速逐渐减小,旋流强度降低,δ ?h = 0.6时,在 - 0.4< r?R<0.4区
— 2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