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20

叶片进口偏转角的改变对下环有明显的不利影响。随着偏转程度由 0增加到 1,下环整体磨损逐
              步增强,磨损区域和幅值均增大(图 8)。随着偏转程度由 0降低到- 1 ,下环整体磨损出现先增加后减
              小的变化,特别是在- 0.4的时候,下环靠近出口的位置磨损强度显著增加(图 9)。由图 6—9可知,
              偏转角度增加有利于改善叶片磨损,但是同时会加重下环磨损。在局部磨损强度上,采用了不同偏转
              角度下叶片和下环的相对最大磨损率                  [13,18] 进行对比。由图 10可知虽然负角度可以明显减小叶片磨损
              区域和幅值,但是下环的最大磨损率增加较多。




















                                                                  
                                                  图 8 下环磨损分布( θ 0 ≥0)




















                                                                  
                                                  图 9 下环磨损分布( θ 0 ≤0)

                  为了分析磨损变化的原因,提取了叶道涡及颗 粒
              运动轨迹(图 11)。叶道涡分三个阶段对颗粒产生影响,
              包括吸引颗粒、改变颗粒轨迹及最终携带颗粒打击叶
              片出口位置,这与已有文献[ 8]结果一致。选取进口偏
              转角为 0.4和 - 0.4的方案与原型方案中叶道涡结果对
              比,如图 12所示。原型中,流线自上冠到下环成螺旋
              状;但在正角度下,流线自下环到上冠成 螺 旋状;在
              负角度下,尽管流线 仍然 由上冠 到下 环,但是没有 成
              螺旋状,而是集中在上冠附近成涡 (图 12(a)),可见
              两种情况都明显对旋涡产生了影响。由于旋涡的改变,                                 图 10 不同进口偏转角的相对最大磨损率分布
              颗粒轨迹也产生了明显改变。图 12(b)表明当进口偏转角度为0.4,颗粒还存在从下环到上冠的绕涡运
              动,而当进口偏转角度为- 0.4时,位于上冠的颗粒并不会像原型一样在靠近进口的地方沿着螺旋轨迹
              到下环,而是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偏离进口,最终打击下环(图 12(c))。颗粒轨迹的变化改变了打击叶
              片和下环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影响了叶片和下环的磨损。

                —  4 3  —
                     8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