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100
图 17 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图 18 不同坡度隧洞长度下进?出水口关键水力指标对比
#
#
#
#
#
#
效应逐渐减弱,其中 1孔和 4孔的降幅明显大于 2孔和 3孔。当坡度隧洞长不小于 20D时,2孔和 3
#
#
的流速不均匀系数一致,1孔和 4孔的流速不均匀系数一致,这与上文中进?出水口优化体型的结果一
#
致。对于孔口流量比,随着坡度隧洞长度增加,1孔的孔口流量比明显增大,其余三孔的流量比缓慢
#
#
#
#
减小。当坡度隧洞长不小于 20D时,2孔和 3孔的流量比接近、1孔和 4孔的流量比接近,这与上文
中进?出水口优化体型的相同。
综上,坡度隧洞长不小于 20D的进?出水口,其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和孔口流量比均与进?
出水口优化体型相似,复杂布置形式隧洞的弯道效应基本消除。对与本文隧洞布置形式相似的进?出水
口,当其弯道段与进?出水口距离小于 20D时,应考虑其弯道效应对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不利影响。
6.2 优化方法分析 接复杂布置形式隧洞进?出水口出流工况,存在孔口流量分配不均匀和拦污栅断
面流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然而上述水力学问题并非该体型特有的,而是接转弯隧洞的进?出水口普遍
存在的。例如,张河湾上水库进?出水口设计方案 [5] (接单立面转弯隧洞)也出现拦污栅断面主流偏上、
流速不均匀系数较大的问题。相较而言,接复杂布置形式隧洞进?出水口隧洞段不仅存在下弯段,还存
在平面转弯,水流情况更为复杂,出现的水力学问题也更为突出。
— 7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