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96

内部且沿进?出水口轴线呈对称布置,因此孔口流量分配不均匀。





















                                                  图 6 进?出水口孔口流量分配



              5 进?出水口水力特性优化研究


                  接复杂布置形式隧洞进?出水口的水力特性受进?出水口体型和复杂布置形式隧洞两方面影响。因
              此,本文在对该进?出水口的水力特性优化时,首先验证进?出水口体型的合理性,并对该体型进行优
              化。然后,分析复杂布置形式隧洞的弯道效应,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最终得到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的弯道效应优化体型。
              5.1 进?出水口体型合理性分析 为验证进?出水口体型的合理性,不考虑复杂布置形式隧洞对进?出水
              口水力特性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其他体型参数与边界条件不变的基础上,在进?出水口后接坡度隧洞
              (坡度为 7.0%),形成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如图 7所示。












                                             图 7 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侧视图(单位:m)

              5.1.1 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 图 8为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各孔拦污栅断
              面均无反向流速产生。中孔主流明显,流速呈现中间大、上下小的凸型分布,流速不均匀系数为 1.81;
              边孔主流现象不明显,流速沿垂向均匀分布,流速不均匀系数为 1.30,满足设计要求。















                                            图 8 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5.1.2 进?出水口孔口流量分配 图 9(a)给出了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各孔口流量比。出流工况下流量

                —  7 8  —
                     4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