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97

分配不均匀,中间两孔的流量明显大于边孔,各孔口流量比均超出 0.9~1.1的范围,需进行优化。
                  为了分析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出流工况孔口流量分配不均匀的原因,图 9(b)给出了进?出水口内
              部 y?H = 0.5 (孔口中心高程)水平截面的流速分布云图。由图可知,出流工况水流自坡度隧洞流入扩散
              段,水平方向流速呈现中间大、两侧小的不均匀分布,水流在分流隔墙的作用下分别流入 4个孔道,
              扩散段始端水流流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分流隔墙首部为水流剧烈调整区域;中间分流隔墙在首部较
              两边分流隔墙后退了 3.0m,对水流的阻碍作用小于两侧分流隔墙,且分流隔墙首部中、边孔道宽度
              比为 0.923,大于设计规范中的推荐值 0.785,进而导致水流向中间两孔集中,流量明显大于边孔。


















                                              图 9 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孔口流量分配

              5.2 进?出水口体型优化 由上文分析可知,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孔口流量分配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分
              流隔墙首部布置不合理。如图 10(a)所示,对于 3分流隔墙 4孔道进?出水口,分流隔墙布置可以从中
              墙在首部较两边隔墙后退距离 l(简称中墙后退距离)和分流隔墙始端中、边孔道宽度比 b ∶b两方面
                                           b                                                    c   s
              进行调整。为保证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和进流工况流量分配不变                                [16] ,本文考虑通过改变中墙后退距
              离,改善出流工况孔口流量分配情况。
                  本文在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其他体型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设置 3组中墙后退距离,间隔为 1.0m,
              分别为 3.0、2.0和 1.0m(见图 10(b))。获得更好优化效果的同时,分析中墙后退距离对孔口流量分
              配的影响。















                                                  图 10 进?出水口分流隔墙布置

                  不同中墙后退距离下进?出水口孔口流量比如图 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墙后退距离对出流
              工况的孔口流量分配影响显著,随着中墙后退距离的减小,各孔口流量比均趋近于 1.0,当中墙后退
              距离为 1m时,各孔口流量比在 0.9~1.1之间,满足设计要求。分析原因,中墙后退距离的减小增大
              了中墙对水流的阻碍作用,促使水流向两侧扩散,进而增大两边孔的流量,达到孔口流量分配均匀化
              的效果。因此,在接坡度隧洞进?出水口的基础上,将中墙后退距离由 3m减小为 1.0m,可得到进?出
              水口优化体型。
              5.3 复杂布置形式隧洞弯道效应 为分析复杂布置形式隧洞对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不利影响,在进?
              出水口优化体型后接复杂布置形式隧洞,形成接复杂布置形式隧洞进?出水口优化体型。
              5.3.1 进?出水口孔口流量分配 图 12为接复杂布置形式隧洞前后孔口流量比的对比。接复杂布置形

                                                                                                —  7 8 5 —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