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54
2.3.2 推算河道宽深比 新河相关系式(11)(13)联立求解,得到河道宽深比:
M = P/R = 146Q 0.193 S v 0.309 (15)
式(15)为河道断面宽深比,也是“流量连续原理”的具体表征。由式(15)可知,河道宽深比 M 的
主要影响因素是流量 Q,含沙量体积比 S 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为稳定主槽,断面参数 M 不能减小;
v
当流量不变时,河道输沙能力 S 取决于宽深比 M。宽河的宽深比 M 增大,输沙能力 S 也增大,窄河宽
v
v
3
深比 M 小,输沙能力也变小。例如 Q = 2400 m /s, 宽河 M = 260 代入式(15)得 S = 0.05;窄河 M =
v
220, 代入式(15)得 S = 0.03(见图 3);若 M = 200 代入式(15),得 S = 0.02。
v
v
图 2 黄河下游 Q-L 关系 图 3 黄河下游 Q-M 关系
河流断面面积包括滩地与主糟,黄河下游滩地总面积 3000 km 以上,约为河道总面积的 70%。其
2
中耕地约 2333 km ,住房 1267 km ,是河道的滞洪区,被人为用堤坝与主槽隔开,成为河流生态的屏
2
2
障。当前有观点认为“缩小河宽,提高输沙能力” [15] ,也就是断面参数 M 值愈小,主槽愈不稳定,在
工程实践中应谨慎考虑。也有人预测,黄河下游近年的来水来沙将稳定在 210 亿 m 及 3 亿 t 左右 [16] 。据
3
此提出要束窄河道宽度,开发利用滩地,实施“解放滩区”的计划。显然,缩窄河道宽度仅为了占地
开发等人类需求,既不符合河相关系,也不符合挟沙河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气候变化
与极端降雨突发的背景下,缩窄自然形成的宽河道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利于河流的健康发展,更
会形成潜在的危险隐患。
3 基于新河相关系的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的量化表征
3.1 黄河下游输沙研究现状—以水流挟沙力为例 我国学者在黄河泥沙输沙能力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例如,张瑞谨 [17] 整理大量测验资料提出了以下河道输沙力方程:
( ) n
U
3
S = k gRω (16)
式中:ω 为混沙颗粒中值粒径的沉速;g 为重力加速度;k、n 为系数及指数。而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式
(16)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特别是含沙量 S > 100 kg/m 后,点据极为分散 [18] 。有学者便在式(16)基础上
3
进行修正,或改变 k、n 的取值,提出更复杂的经验公式 [19] 。
3.2 基于新河相关系的黄河下游泥沙输移量化表征
3.2.1 河道输沙能力 进一步将 Q/M = R U 代入式 (10),整理后得河道输沙能力:
2
S v = 0.0177U /R 2/3 (17)
3
利 用 沿 程 河 相 关 系 式(12)改 写 , 也 可 得 河 道 输 沙 能 力 S v = 24.2J 0.91 Q 0.258 。 以 相 同 水 沙 条 件 J =
0.000 177 及 Q = 2400 m /s 代入上式得 S = 0.069。而且,基于黄河下游实测资料 [5,18-20] 及水槽试验数据
3
v
验证表明 (见图 4),沿程河相关系式(12)及式(17)也可用来计算多沙河流的输沙能力。
— 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