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16

2013 年退为反势(-0.83)后迅速恢复至偏同势、同势,但缺水率 X 由 2010 年和 2011 年的最大同势
                                                                            6
              (1.00)退 为 2012 年 的 反 势(-0.84)后 却 再 未 好 转 , 浅 层 地 下 水 超 采 率 X 长 期 处 于 最 大 同 势 状 态
                                                                                   7
              (1.00)(图 4(b)),这说明适度的地下水开采水平和较低的城镇化程度是保证封丘县水资源承载状态
               相对较好的重要因素,同时,有必要采取增加供水或减少用水等科学措施降低缺水率,进一步提
               升其承载力。
                   半偏减法集对势反映灵敏,计算简便、解释性强、诊断识别结果可靠,能定量判别当前宏观上
               所处的相对确定性水资源承载状态及其发展趋势。此外,本研究结果与当前大功引黄灌区实际形势
               一致,按照生态型灌区建设标准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灌区内水
               资源调度和水资源调配等相关工作,确保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同时,实现汛期有水补源、非汛期
               有水灌溉    [15] 。



               4  结论

                  (1)针对评价指标样本值与评价标准等级之间存在的模糊不确定性问题,在系统归纳水资源承载
               力评价样本的指标值联系数计算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集对势、偏联系数的主要特点,进而采
               用联系数的一种新的伴随函数——半偏减法集对势                        [14] 构建了生态型引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的半偏减法集对势方法(SSSPP)。
                  (2)SSSPP 在 河 南 省 大 功 引 黄 灌 区 5 县 2010—2017 年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动 态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结 果 说
               明:从承载力系统角度看,灌区总体水资源承载状态得到明显改善,2017 年 5 县均为水资源临界超
               载状态,其中封丘县、长垣县、滑县、浚县、内黄县的承载状态依次变差,这与离黄河干流的距
               离依次变远相一致;从承载力子系统角度看,各县的水资源承载支撑力状况呈恶化的发展态势,
               这是阻碍灌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各县水资源承载压力在波动中趋于改善,各县的承
               载调控力均得到有效改善;从承载力评价指标角度看,各县的水资源承载支撑力指标人均水资源
               可 利 用 量 、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率 长 期 处 于 反 势 , 压 力 指 标 人 均 GDP、 缺 水 率 长 期 处 于 反 势 或 偏 反
               势,平均城镇化率波动大,这些指标是水资源承载的主要脆弱性指标。可见,SSSPP 可从区域水资
               源承载力系统、子系统和评价指标三个层次定量解析生态型引黄灌区水资源承载状态及其变化特
               征,既可测度灌区水资源承载整体状态的高低程度,又可诊断识别影响水资源承载状态的重要子
               系统和重要评价指标。
                  (3)本文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和承载力脆弱性要素诊断结果与已有的研究中的结果相一
               致,说明半偏减法集对势评价和诊断方法有效可靠,所得承载力评价和诊断结果可为实现该灌区水
               资源合理调配和水资源空间均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另外,半偏减法集对势与现有的
               减法集对势、一阶效应全偏联系数的计算结果接近,而前者的集对势概念内涵特征更具解释性,可
               认为是后两者相结合条件下的一种改进减法集对势,具有诸如方法直观、计算简便、结果合理等优
               点,为准确判别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等集对系统所处状态及总体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
               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 1 ] 高占义 . 我国灌区建设及管理技术发展成就与展望[J]. 水利学报,2019,50(1):88-96 .
                [ 2 ] 李丽琴,王志璋,贺华翔,等 . 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研究[J]. 水利学
                       报,2019,50(3):377-387 .
                [ 3 ] 王建华,姜大川,肖伟华,等 .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探析:定义内涵与科学问题[J]. 水利学报,2017,48
                      (12):1399-1409 .
                [ 4 ] 金 菊 良 ,陈 鹏 飞 ,陈 梦 璐 ,等 . 基 于 知 识 图 谱 的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研 究 的 文 献 计 量 分 析[J]. 水 资 源 保 护 ,


                 — 518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