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20

减,河道输沙动力减弱,从而使流量概率密度曲线、输沙率-流量关系发生一定偏转,可凭借这些关
               系曲线的突变点来判断造床流量               [9-11] 。时至今日,以上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已被各种冲积环境下的
               河流水沙和地貌数据所证实             [9,11-13] 。但应该看到,这些方法原理有其适用前提:一是适用于单一河
               道,一般建议在支流入汇点之间的单一段应用                      [14] ;二是针对准平衡河流,非平衡情况下各因素主次
                           [6]
               关系存在争议 。
                   长江中游河湖交织,尤其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处山前峡口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水网
               纵横,是长江洪水漫溢和泥沙沉积的主要区域。随着构造运动导致洞庭湖盆沉降,加之荆江地区人
               工筑堤,水沙南趋,洞庭湖区成为现代长江调蓄水沙的重点地区                               [15] 。相比于一般河道主槽两侧的河
               漫滩,湖区同样具有调蓄洪水、调节输沙动力的功能,其作用更大。在江湖被隔离情况下,两者间
               水沙交换被集中于分汇流洪道,干流河道的水沙搭配关系在分汇口上下游发生调整,与其它河流滩
               槽之间沿程连续发生的水沙交换明显不同                   [16-17] 。显然,湖区的滞洪、沉沙和调节水沙搭配功能,具有
               不同于一般河漫滩的物理机理,也必然会对干流造床过程产生全方位影响。
                   三峡水库运行前,韩其为            [18] 、李义天等   [19] 、殷鸿福等   [20] 、许炯心 [21] 曾先后从水利、地学等多角
               度分析了江湖水沙输移对长江中游河床调整和洪水位的影响,但其中未涉及造床流量的系统分析。
               三峡水库运行后,坝下游河道形态和水系格局并不会突变,江湖水沙输移对干流造床过程的影响依
               然存在,而目前针对坝下游再造床特征流量的研究,多采用了单一河段的常规方法                                       [22-24] 。本文结合长
               江中下游长系列水文资料,尝试讨论两方面问题:(1)江湖水沙输移影响长江中下游造床过程的机
               理,水沙过程与河道形态之间的适应关系与特点;(2)三峡水库运行前后,已有造床流量估算方法在
               长江中下游的适用性。


               2  研究河段与资料


               2.1  河段概况      长江干流宜昌至大通段全长约 1180 km,以江西湖口为界,上下两段分属中游和下
               游,长度分别约为 950 和 230 km。枝城以下为冲积平原河段,两岸主要分汇流包括:城陵矶以上荆
               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入洞庭湖;洞庭湖又集湘、资、沅、澧四水于城陵矶汇入长
               江;北岸汉江于汉口入汇;鄱阳湖集赣、抚、信、饶、修五河来水于湖口入汇干流。在长期水沙过
               程与地质地貌条件共同塑造下,长江中下游自上而下发育有山前沙卵石河段以及上荆江微弯、下荆
               江弯曲和城陵矶以下分汊河段。本文着重讨论冲积平原河段,其范围始于距宜昌 60 km 的枝城,河道
               概况如图 1 所示。
               2.2  数据资料      长江中下游以悬沙造床为主,可用水文站的日均流量、含沙量资料反映沿程水沙

               通量,涉及站点包括:干流沿程枝城、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 6 个水文站,荆南三口五
               站(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康家岗、管家铺),洞庭湖入汇口城陵矶站、汉江仙桃站以及鄱阳
               湖入汇口湖口站,各站点分布见图 1。采用各站点的 1953—2002 年资料系列,数据均来源于长江水
               利委员会水文局。其中,枝城站与沙市站由于建站较晚,资料始于 1992 年与 1991 年。受下荆江裁
               弯影响,1990 年代之后荆江河道才重新恢复准平衡,故监利站资料统计年份也始于 1991 年。除天
               然时期资料,还收集了沙市站和汉口站 2003—2016 年日均水沙资料进行三峡建库前后对比。在水
               沙资料之外,为便于各流量级下沿程水面线的确定,还收集了 1992—2002 年干流 6 个水文站的日均
               水位。
                   河 道 地 形 资 料 方 面 , 采 用 了 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水 文 局 的 长 程 固 定 断 面 资 料 , 这 些 断 面 布 置
               相 对 较 为 均 匀 , 在 放 宽 段 和 束 窄 段 均 有 分 布 , 高 程 范 围 一 般 自 左 岸 堤 线 至 右 岸 堤 线 , 包 含
               河 道 中 的 洲 滩 。 本 文 采 用 的 2002 年 10 月 测 次 , 在 荆 江 河 段 含 有 183 个 断 面 , 平 均 间 距 约
               1.79 km , 城 陵 矶 - 大 通 河 段 含 断 面 830 个 , 平 均 间 距 约 1.06 km 。 本 文 中 对 各 河 段 区 间 的 简 称
               如 图 1(b)所 示 。



                 — 522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