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24

图 3  干流测站多年月均含沙量                       图 4  城陵矶附近各站多年月均流量和含沙量






















                                              图 5  不同流量级下荆江河段日均输沙特征

               站含沙量减小的原因。汉-大区间虽然有鄱阳湖入汇,但由图 3 可见,含沙量沿程减小的现象不如
               监-螺区间明显。
                   针对城陵矶以上分流较多的荆江河段,图 5 中基于干流和分流口各测站 1992—2002 年同日水沙资
               料,从沙量平衡角度统计了枝城-监利区间各流量级下的日均冲淤率,此外还点绘了干流沿程各站的日
               均含沙量-枝城日均流量关系,其中沙市、监利含沙量考虑水流传播时间分别滞后枝城流量 1 d、2 d。
               图 5 显示,在枝城流量小于 36 000 m /s 左右的临界流量时,含沙量沿程增大,河道略呈冲刷,而在大
                                               3
               于该临界流量时含沙量沿程减小,河道呈现淤积。与图 2 中的年尺度冲淤规律相比,图 5 进一步说明
               了区间内冲淤在汛枯期为往复性,主要淤积区只可能在汛期淹没而枯期出露的滩地上。图 2 和图 5 中
               沙-监、监-螺区间呈现淤积的现象,与沙市以下河道展宽、洲滩和河漫滩发育的事实相符,也与以
               往研究中基于 1980—1998 年河道地形的分析结论相一致                    [20] 。
               4.1.2  水沙搭配关系        根据长系列日均水沙资料,图 6 给出了多年平均意义上的各站流量-含沙量
               关系。从图 6 可以看出以下规律:(1)各站的流量-含沙量关系均表现出两段性特点,当流量超过某
               一临界值后,含沙量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拐点;(2)当流量小于临界值时,各站的流量-含沙量
               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 R 均在 0.94 以上,幂指数大部分在 1 ~ 2 之间,与其他河流的规律较
                                            2
               为类似;(3)当流量大于此拐点对应的流量之后,在螺山以上,含沙量增加趋势减缓,甚至不增
               加,而在螺山及其下游站点,则呈现明显的含沙量减小趋势;(4)拐点流量在螺山以上沿程减小,
               枝城、沙市、监利三站分别约为 37 000、32 000 和 28 000 m /s,而在螺山以下则沿程增大,螺山、
                                                                      3
               汉口、大通三站分别约为 40 000、41 000 和 44 000 m /s,与沿程分汇流引起流量增减相吻合。综上
                                                               3
               所述,长江中下游的流量-含沙量关系与其它河流上的单一幂函数规律显著不同,这种特殊性应该
               与沿程分汇流有关。

               4.1.3  水文频率特征        根 据 干 流 沿 程 各 站 的 日 均 流 量 数 据 , 计 算 出 经 验 频 率 分 布 之 后 , 经 检 验 ,
               其概率密度与常用的对数正态分布并不吻合,这一点其它研究的认识相一致                                      [24] 。因此,本文主要
               分析各站超过多年平均流量的中洪水流量的频率分布情况。图 7 给出了沿程 6 站的中洪水经验频

                 — 526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