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27

图 9  不同流量下河段内平均河宽与平均水深关系





































                                        图 10  城陵矶-大通河段滩唇高程与平滩流量下水面线比较

               大 , 而 水 深 变 幅 不 大 , 当 大 部 分 洲 滩 被 淹 没 之 后 , 水 位 涨 至 两 岸 堤 防 , 随 着 流 量 继 续 增 大 水 深
               又继续增大。
                   从图 9 可知,所谓平滩流量实际上是个流量范围,这与多数文献中认为造床流量是一个流量范围
               的认识相一致      [1-2,5] 。选择各河段平滩流量的均值作为造床流量,由图 9(a)可见,荆江河段约为枝城流
               量 35 000 m /s,考虑该级流量下的三口分流量之后,沙市、监利分别约为 30 000 和 28 000 m /s;从
                                                                                                    3
                         3
               图 9(b)可见,螺-汉河段约为 40 000 m /s。为进一步检验平滩流量的合理性,对城陵矶以下河段,利
                                                  3
               用洲滩较完整的典型 断 面 , 查 取 滩 唇 高 程 并 与 各 级 流 量 下 水 面 线 进 行 了 对 比(图 10), 由 图 10 可
               见,汉口以上和以下河段滩唇位置分别与螺山流量 40 000 m /s、大通流量 44 000 m /s 的水面线总体
                                                                                           3
                                                                      3
               相符。
               4.3  水沙输移特征与造床流量关系分析
               4.3.1  水沙输移时空差异性的形成机制                 由上文分析可知,洞庭湖对干流水沙输移影响显著,城陵
               矶上下游河段呈现出明显差异,体现在水沙搭配关系、洪水流量频率分布等多方面。显然,这种空
               间差异性与江湖之间水沙分汇有关。
                   从洪水蓄泄特性来看,除了大堤之间江槽存在调蓄作用之外,长江中游更为特殊之处体现在



                                                                                               — 529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