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6期
P. 39
图例 图例
水系 水系
最大淹没水深/m 最大淹没水深/m
0.15~0.50 0.15~0.50
0.50~1.00 0.50~1.00
1.00~1.50 1.00~1.50
1.50~2.00 1.50~2.00
(a) 市政雨型 (b) 水利雨型
图 8 100 年一遇不同设计雨型条件下淹没水深分布
5.5 现状洪涝防御能力分析 利用率定后的城
市洪涝耦合模型,计算发生 20 年、100 年一遇设
计暴雨条件下流域出口断面洪水过程(见图 9),
20 年一遇洪峰流为 314 m /s,100 年一遇洪峰流
3
量为 390 m /s。初步估算流域需削峰 76 m /s,滞
3
3
蓄洪量 120 万 m 。作为比较,采用传统综合单位
3
线计算流域出口 100 年一遇洪峰流量为 418 m /s。
3
本次计算设计洪水较综合单位线法偏小约 6.7%,
洪峰提前约 2 h,主要因为传统综合单位线法未
考虑地面淹没积水、管网和河道过流能力对流域 图 9 流域出口断面洪水过程
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故本次计算结果洪峰较综合单位线法偏小,洪峰提前。
现状河道 100 年一遇水面线见图 10。由结果可知,干流及右支河道下游发生漫溢,堤岸最大欠高
0.7 m,发生漫溢河长 2.0 km,占干流河长约 11%;左支下游河道局部发生漫溢,堤岸最大欠高 0.3 m,
发生漫溢河长 0.6 km,占左支河长约 12%;管道充满度及淹没水深见图 11,满管管道长度占比为
85%;受排水口处河道水位顶托,管道发生溢流长度占比约 35%,发生区域主要为下游干管和标准较
2
低的管段。流域共有淹没水深大于 0.15 m 的积水点 37 个,淹没总面积约为 1.34 km ;水深大于 0.5 m
的淹没总面积约为 0.52 km ;淹没区域与河道漫溢、管道溢流位置基本一致,其余部分集中在地势低
2
洼区域。综上,流域现状与 100 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差距较大。
5.6 城市洪涝治理工程布局优化 传统城市洪涝治理将洪、涝孤立对待,从内涝防治来看,管道溢
流采用调蓄和加大管径的措施,管道承泄区水位较高,对管道排水造成顶托,采取局部抽排措施;
从防洪来看,如河道发生漫溢,采取加高堤防、扩宽河道或者上游水库挖潜等措施予以解决。然
而,“洪归洪,涝归涝”的治理模式,未充分考虑城市洪涝的联系及相互转化,如城市地面集水发生
内涝,则加大管网、末端抽排,解决局部问题,随着管道规模、抽排泵站规模增加,入河流量增
— 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