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98
堰塞湖 [13] ,2018 年金沙江上游的两次白格堰塞湖;1982 年美国华盛顿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形成的斯皮
利特湖、科尔德沃特湖和 2004 年日本中越地震形成的东竹泽堰塞湖等。
2018 年 10 月 10 日和 17 日,我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白格村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
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加拉村先后发生山体滑坡和冰川崩塌,分别堵塞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
形成库容分别约为 2.2 亿和 5.5 亿 m 的大型堰塞湖。同年 10 月 29 日,雅鲁藏布江加拉村色东普沟因上
3
次冰崩残留冰体消融下滑形成冰川泥石流,再次堵塞雅鲁藏布江,形成最大库容约 3.26 亿 m 的大型
3
堰塞湖。11 月 3 日,金沙江上游白格村发生二次原位山体滑坡,再次堵塞金沙江,形成最大库容约
7.75 亿 m 的大型堰塞湖。对比一个月内发生的 4 次滑坡堵江,均具有规模巨大、处置极险、作业艰
3
难、条件复杂的突出特点。11·03 白格堰塞湖由于库容大、影响区域广、潜在损失重,且下游有叶巴
滩、苏洼龙等在建水电站和梨园、阿海、金安桥等已建梯级水电站群,故其应急处置工作最为典型。
10·11 白格堰塞湖存活期相对较短,自山体滑坡堵江至漫顶过流约 43 h,未来得及采取工程处置
措施,仅在现场监测的同时,做好下游梯级水电站和沿岸相应的应急预警和转移安置。基于 10·11 白
格堰塞湖漫顶过流,及其对下游梯级电站群的影响,11·03 白格堰塞湖最大库容约为 10·11 的 3.5
倍,为保障下游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在建的叶巴滩、苏洼龙水电站、在运的梨园水电站及流域
系统安全,经对比分析和综合研判,采取了堰塞体人工开挖导流槽、在建苏洼龙电站围堰破拆、在
运梨园电站水库腾空等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将堰塞湖最大库容由 7.75 亿 m 减少至 5.3 亿 m ,溃决洪
3
3
峰流量由可能的 45 000 m /s 削减至 33 900 m /s,有效减轻了溃决洪水对下游梯级水电站群和沿岸城镇
3
3
的影响。
文献 [14-23] 从溃堰洪水分析、水文预报、应急监测、应急调度、泄洪放空、抢险处置技术等方
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从抢险处置工作机制、下游沿岸减灾分析、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方面的分
析研究较少。笔者在参与两次白格堰塞湖抢险处置工作基础上,系统归纳堰塞湖抢险处置应急管理
体系,分析应急工作和行业管理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与启示,为今后堰塞湖处置和技术规范修订提
供借鉴。
2 系统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
2.1 联合应急抢险工作机制 10·11 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会同
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气象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在中央层面建立了部际联合会商和央地协
同联动工作机制,调派中央专家组赴现场指导,并在 11·03 白格堰塞湖抢险处置前成立了现场指挥
部,迅速获取基础信息,快速研判灾情,研究应对措施,协同处置调度,确保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
失。
2.1.1 部际联合会商制度 部际联合会商制度的首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精准且及时共享,避免抢险信
息孤岛问题;其次是充分发挥各个行业技术专家集体智慧,尽可能做到科学决策;第三是分析研判
统筹制定抢险方案,确保现场抢险有序,下游避险有序,提高应急抢险的效能。
10·11 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气象局、国家能源局
等有关部门,牵头成立部际联合工作组,建立部际联合会商制度,确保堰塞湖抢险处置高效实施。
部际会商应急抢险组织体系见图 1。部际联合工作组和部际联合会商制度的建立,为 11·03 白格堰塞
湖的成功抢险处置提供了工作机制保障。
2.1.2 央地协同联动机制 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实行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地方政府承担应急
抢险救灾主体责任,中央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因此,白格堰塞湖应急抢险工作在部际联合
会商制度的基础上,中央统筹派出由应急管理部牵头,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单位
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协助地方查明滑坡原因,研判险情灾情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
措施。
白格堰塞湖应急抢险处置先后召开了 12 次部际联合会商会议。滑坡堵江所处金沙江川藏段,是
— 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