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60
水量削减效果。Jiang等 [10] 运用试验观测数据来构建生物滞留设施的 Hydrus - 1D模型,发现实测和模
拟值之间的误差是由入流和入渗特性引起的。Hilten等 [11] 较早地将 Hydrus - 1D模型运用于绿色屋顶的
模拟,以确定绿色屋顶在 24h设计降雨下的峰值流量和产流时间。Hakimdavar等 [12] 评估了 Hydrus -
1D模型预测相同绿色屋顶安装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其预测的绝对误差随降雨量增大
而增加。Xie等 [13] 构建了绿色屋顶的 Hydrus - 1D模型和 SWMM 模型,并比较两者的产流量,结果表
明 Hydrus - 1D的模拟结果总是大于 SWMM模型。Qin等 [14] 基于 Hydrus - 1D模型开发了含有存水层的
绿色屋顶数值模型,并用于绿色屋顶的土壤水分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进行灌溉的情况下,绿色
屋顶一年有 35%以上的时间遭受水分胁迫,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水分胁迫天数减少,但灌溉总量
增加。Zhang等 [15] 通过 Hydrus - 1D模型模拟分析表明绿色屋顶的水量削减率随降雨量周期呈指数下
降,但随基质厚度增加而增加。相对而言,运用 Hydrus - 1D模型进行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模型模拟
的研究相对较少,比如张建锋等 [16] 仅用 Hydrus - 1D模型模拟分析了下凹式绿地的雨水径流污染物在
土壤中的迁移消减变化规律,Brunetti等 [17] 运用 Hydrus - 1D模型模拟研究了透水路面的水力性能。此
外,影响 LID措施雨水径流控制效应的参数众多,仍需进一步结合区域土壤特性和降雨特征探究 LID
措施在不同情形下的雨水径流控制效应。因此,本文基于试验研究成果 [18 - 19] ,运用 Hydrus - 1D模型
进一步探究生物滞留池、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在多种工况下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和规律,以期为
LID措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2 试验研究
2.1 试验装置 生物滞留池试验装置长 6.35m、宽 1.3m、深 1m,填料主要由蓄水层(200mm)、种
植土层(250mm)、透水土工布、石屑填料层(300mm)、砾石排水层(250mm)和基土层等构成。下凹
式绿地试验装置长和宽均为 2m,填料主要由土壤基层(赤红壤,500mm)和种植土层(200mm)组成,
雨水口高度为 50mm。下凹式绿地装置共设置 4个等大的隔间,其中 3个隔间分别种植玉龙草、马尼
拉草、大叶油草,另一个隔间为裸土,本文主要根据大叶油草下凹式绿地的试验结果展开模型模拟研
究。透水铺装试验装置长 2m、宽 1m,主要由砾石排水层(35mm)、土壤基层(430mm)、粗砂垫层
( 36mm)、级配碎石层(364mm)、找平层(20mm)、透水砖(50mm)等组成。各 LID措施的试验装置
填料结构图如图 1所示。在试验过程中,生物滞留池和下凹式绿地采用水塔提供模拟雨水径流,而透
水铺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提供模拟降雨。
2.2 试验方案 对于生物滞留池,主要探究在汇水面积比为 8%时 4个不同降雨重现期(即 0.2a、0.5a、
1a和 2a)下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对于下凹式绿地,主要探究在汇水面积比为 20%时 4个不同降雨
重现期(即 0.5a、1a、2a和 5a)下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对于透水铺装,主要探究小雨、中雨、大
雨及暴雨等 4种不同降雨强度下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不同 LID措施试验对应的入流流量或降雨强度
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对于生物滞留池,主要基于广州市降雨强度公式(式(1))计算模拟降雨,并利用
芝加哥雨型进行雨型分配,然后结合雨水流量公式(式 ( 2))计算出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入流流量过
程,其中生物滞留池的综合径流系数根据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 GB50014—2021)确定为 0.9。对于
下凹式绿地,也基于广州市降雨强度公式计算降雨强度,并按照均匀雨型进行雨型分配,然后结合雨
水流量公式计算出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入流流量过程,并根据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确定下凹式绿地
的综合径流系数为 0.85。对于透水铺装,则按照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不同等级降雨进行模拟降雨。不
同 LID措施试验过程中对应的入流流量或降雨强度如表 1所示。
3618.427(1 + 0.438lgP)
q = (1)
(t + 11 .259) 0.750
2
式中:q为降雨强度,L?(s·hm );P为重现期,a;t为降雨历时,min。
Q = ψ qF (2)
2
式中:Q为入流流量,L?s;ψ为综合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 。
— 8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