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73
分析强降雨特征对大湾区预防灾害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2.2 洪涝类型及特征 大湾区地势北高南低,中心区基本位于中部平原地区,城市滨江临海而建,超
标准降雨、台风、外江高潮位顶托内河涌使区域洪灾、城市内涝、台风暴潮等洪涝问题突出。大湾区
洪涝灾害特征概括如下:(1)珠三角网河区上承西江、北江、东江来水,又纳南海海潮,洪潮交汇,
水动力条件复杂。洪涝主要是由锋面雨和台风雨造成,当上游降雨造成较大洪水,下游又恰遇天文大潮,
洪水排泄不畅,极易引发特大洪水与内涝灾害。( 2)广东省汛期时长可达 7个月,其中 5月 21日—6月
20日 “龙舟水” 期间降雨集中,极易引发江河洪水、城乡内涝等灾害。(3)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突发性
强,往往几个小时内就酿成巨大灾害,影响严重的台风一般在 1~2天内形成,甚至数小时内发生 [7] 。
( 4)9—11月为广东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 [3] ,也是台风风暴潮高发期,若在天文大潮期附近,易发
生风暴潮增水、季节性高海平面和天文大潮三者叠加的情况,形成灾害性高潮位;此时发生的风暴潮
和强降雨更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2.3 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及变化趋势 文献[8]的研
究指出 198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灾害影响范围逐渐
扩大、影响程度日趋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但因灾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为研究大湾区洪涝灾害
影响及变化趋势,首先分析广东省 1982—2020年洪
涝灾害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总损失,见图 1。结果
显示,近 40年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的年际变化具有
相似性,但 5年滑动平均值变化趋势不同;经济损
失波动增加,近 10年 达到 峰值,部分 原 因是 2013
年台风 “尤特”、2013年台风 “天兔”、2014年西
图 1 广东省历年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总损失
枝江特大洪水、2017年台风 “天鸽”、2018年台风
“山竹” 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 167亿元、235亿元、70亿元、11亿元、52亿元。自然灾害具有区
域性,其中 2019年广东省洪涝重灾区为河源、韶关,两市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的 84.9%,
而大湾区九市占比 2.9%;2020年洪涝重灾区为广州、惠州,造成大湾区九市的经济损失占全省的
93.1%;即近 2年广东省 21个地市约一半的经济损失发生在大湾区九市,大湾区城市洪涝问题严峻。
3 城市洪涝驱动要素分析及初步对策探讨
3.1 降雨
3.1.1 降雨量与降雨日数 在城市下垫面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强降雨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首
先研究大湾区降雨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比近 20年大湾区各城市年降雨量变化趋势,得广东九市与
香港、澳门趋势具有相似性,因此选取香港、澳门长时间序列年降雨量和降雨日数数据进行分析,见
图 2(空白区域为数据缺失年份)。结果显示,100多年来香港和澳门的年降雨量都整体波动增加,平
均每年增加值分别为 2.23mm、3.66mm;10年滑动平均值的波动波长约为 26年;降雨日平均雨量变
化趋势与年降雨量类似。近 30年降雨量有下降趋势,这与大湾区城市快速扩张的直接关系不明显;
根据趋势可推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湾区年降雨量会继续波动增加,且日降雨量更大。
3.1.2 暴雨情况 极端降水是引发城市洪涝事件最直接的驱动要素,以香港、澳门为例,分析大湾区
暴雨日数变化趋势,见图 3、图 4。结果显示,140年来在降雨日数显著波动减少的背景下(平均每十
年减少 1.55d),香港的暴雨日数波动增加(平均每 10年增加 0.22d)。120年来澳门的暴雨日数波动
增加(平均每 10年增加 0.28d)但波动较香港更大。澳门暴雨日降雨量占全年比例虽然近 30年在减少,
但长期呈增加趋势;1960年以前 10年滑动平均值不足 40%,但近 60年可达 50%以上。根据 10年滑
动平均值趋势结果可推测将来大湾区暴雨日数会继续波动增加、降雨会更集中于暴雨日,需承受的极
端降雨风险变大,这使得城市内涝出现的风险增加 [8 - 9] 。
— 8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