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74
图 2 年降雨量与降雨日平均雨量变化
图 3 1881—2020年香港暴雨日数与降雨日数变化 图 4 1901—2020年澳门暴雨日数与暴雨日降雨量占比变化
3.1.3 汛期降雨情况 大湾区降雨年内时 间分布 不均,
汛期(自每年 3月起广东省内 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中累
计有一半以 上 站 点 日雨 量大 于或等 于 38mm的入 汛日,
至后期发 生 洪 涝 等 灾 害 的 风 险 明 显 降 低 的 汛 期 结 束 日,
一般为每年 4月中旬至 10月中旬)雨水强盛,局部强降
雨可导致城市洪涝增多。以广州、东莞、惠州 为例,分
析近 10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雨量比例见图 5。结果显示,
广州、东 莞、惠 州 汛 期 降 雨 量 占 比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波 动,
分别为 74%~94%、65%~90%、63%~90%;三市 10年
的平均值约为 81%。“龙舟水” 是前汛期降水集中期,以
图 5 2011—2020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比例
广州市为例分析大湾区降雨集中程度。图 5显示,近 10
年广州龙舟水期间降雨量占全年比例为 14%~35%(平均值为 22%,约为汛期降雨量的 1?4),且有上
升趋势。大湾区集中在汛期、龙舟水期的降雨可能引发城市洪涝问题。
3.1.4 大湾区降雨分布 大湾区降雨空间分布也不均。有关研究表明 [10] ,在城市热岛效应、凝结核
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影响下,城区的年降水量、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高于郊区。大湾
区各城市的城镇化率不同,将其看作一个 “大城市”,城镇化率相对低的城市看作其 “郊区”,对大
湾区降雨分布进行分析。各城市 2001—2020年 20年年平均降雨量、气温及 2020年城镇化率见图 6。
结果显示,大湾区各城市气温与其城镇化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图 7(a)),呈现出 “热岛效应”。香
港城镇化率最高、气温最高;与之对应,肇庆市城镇化率最低、气温最低;但各城市降雨量与其城镇
化率的相关性低(图 7(b))。根据江门、珠海的降雨量,得大湾区降雨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城镇化
对洪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大城市流域的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并降低流域的基流和城市周边区域地下
— 8 2 —
6